不爱阅读的民族,旅行也是乏味的&来自“大家”,作者:张丰

不爱阅读的民族,旅行也是乏味的&来自“大家”,作者:张丰

2016-10-18    12'26''

主播: 阳光小子🏊

40 0

介绍:
不爱阅读的民族,旅行也是乏味的 原创 2016-10-03 文 | 张丰 人与书的关系有时候非常奇妙。在阅读之前,我就认为《二手时间》是一本好书,这倒不是因为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是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而是因为译者介绍:吕宁思,凤凰卫视资讯台执行总编辑……作为媒体人,我知道一个电视台的总编辑会忙到何种程度,这本600多页的巨著如果没有某种不可抵抗的吸引力,怎么能翻译得出来? 同样,我也相信詹宏志的《读书与旅行》很值得一读。这位经营着台湾数家商业的大牛人,经常以“书呆子”自居。据说,在他商业失败的时候,被记者拍到在马路边捧书苦读,记者的按说很有讽刺意味:这个老板,都到了这个份上了还有闲心读书,那经营失败也就有谅可原了——后来他生意相当成功。一个忙着做生意的人,除非有着特别的喜好,不然谁有时间跟你分享读书和旅行呢。 地球进入互联网时代,没有任何一片土地能够完全与人隔绝,如果你想去一个地方,可以直接在网络上搜索出攻略。在别人攻略指导下的旅行,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复制,而缺少惊喜与发现。 但是,到了20世纪,北极和南极已经被探险家征服,每一座大山也都被人类攀登过,人类已经不可能有过去那种探险家发现式的快乐了,只能去品味前人留下的脚印。商业社会的所谓旅行,本身就只是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得一种“生活在别处”的浅层次满足而已。 在这个意义上说,詹宏志是一个另类的旅行家。他的所有旅行,都与阅读有关。阅读让他产生对某个地方的兴趣,而在动身之前,他往往要阅读十本以上有关目的地的书籍。这些书往往都是在大陆无人问津的旅行指南,讲述的往往是当地的风土人情、特色美食,而不是景点介绍。 詹宏志本人也是一个互联网从业者,运营着台湾最大的门户网站和网购平台,但是他往往只利用互联网来预订酒店,自己的旅行线路和攻略,都从书本上得来,这种看似“落后”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往往能够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旅游深度来。 “书呆子”有书呆子的快乐。詹宏志去托斯卡纳旅行前,完全按照一本《佛罗伦萨贪吃鬼指南》的指导去寻觅当地美食,这本书的作者爱弥莉·米勒本来是《旧金山纪事报》的美食记者,被托斯卡纳的美食所捕获,从而到当地定居了。作为一个记者,米勒唾弃那种大路货餐厅,而是沉醉于当地人才光顾的小店。 在这本书的指引下,詹宏志大饱口福。当然,有时候旅行也会被书所毁。詹宏志在瑞士旅行的时候,由于被一本书中对“健步道路”优美景色描绘所吸引,詹宏志改变原来旅行计划前去徒步,结果穿着休闲皮鞋的他,要翻过数不清的雪地,差点丧命。这样的旅行,只有在回忆中才是最开心的了。 有一次詹宏志到印度旅行,基本上是利用网络数据制定的计划,结果一路被骗。一个克什米尔老头,给人以地下工作者的印象,他贩卖的克什米尔手织地毯,非常美丽,但是价格却相当昂贵。作为生意人,詹宏志当然知道谈价钱,更重要的是,他根本没有从印度背一张地毯回台湾的打算。 老者竭尽所能忽悠,而詹宏志总能抵挡,这时,老者不经意间说出这样一句话:“您知道,我们家乡有一位古老的诗人,叫奥玛·亥严……他有一首诗:时恐秋霜零草莽,韶华一旦随花葬……”对一个熟读奥玛·亥严几个版本诗歌的读书人来说,接下来的沦丧就成为必然:你如何抵挡一个老人用波斯语朗诵本民族古老诗人诗作,劝慰你及时行乐呢? 詹宏志的旅行笔记,表现出人、书、世界的复杂而奇妙的关系。“When I travel,I always arm with a couple of books.”“当我四处旅行之际,我总有几本书防身”。每一本书的存在,就意味着有一位“前行者”的存在,你并不是一位“冒险者”,你只是一位“追随者”。 旅行作为书本的印证,读者的体验与原书作者的经验在此汇合。读书可以开启一段旅行,甚至足不出户,我们凭读书就可以“想象一种旅行”。但是,有时候,旅行也可以开启一段阅读,詹宏志甚至断言,“关于旅行地的阅读,我们是从旅行结束后才真正开始的。”他的感受是,去过托斯卡纳之后,再读《托斯卡纳艳阳下》,就会有不同的理解。 事实上,即使没有“再读”,去一个地方旅行之后,你从阅读中所获得的印象也会大为改变——或者,旅行本身就是另一种阅读,在心智结构上,旅行与读书对人的影响是非常相似的。中国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描绘的是人面对世界的两种方式。你可以自己亲眼去大量世界,也可以通过别人的眼睛去看。在实用主义横行的大陆,当然更倾向于亲眼去看。最终,在教科书或者考试试卷中,处于并列关系的“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演变成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到了21世纪,由“黄金周”催生的大陆式旅游大行其道,人们蜂拥到各个景点,拍照留念,企图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占有世界。绝大多数大陆旅行者并不怎么读书,而真正的爱读书之人,往往又缺乏旅行体验,所以,像詹宏志这样的旅行体会,就少之又少了。 《读书与旅行》中有很多都是觅食之旅,这一点可能会为它赢得更多的读者。《小野二郎的寿司旋律》一文中,詹宏志讲了大厨的故事。小野二郎在东京做了60年寿司,已经成了寿司界的王者,他的店位子极难订到,但却从来没有扩大过门面,只能容纳十四人。 “客人坐定,寿司台上的师傅们也全部就位,小野二郎(87岁)老先生站左侧,他的长子站右侧,两旁各有两名助手肃立。老师傅面容严肃,锐利的眼神扫过全体就座的客人,微微颔首,算是打了招呼,一句话也不多说,突然间就开始动手捏起寿司来。这一动手,吧台内就骚动起来了……”(337页)这哪里是吃饭,分明是是极庄严的仪式,让人叹为观止。 最近这些年,大陆赴日旅游的人暴增,购买电饭煲成为旅行的主旋律,哪有人想过去品尝这样的寿司?这当然和大陆旅行生态还处在初级阶段有关,热衷旅游的中产阶级,目前还停留在到此一游的“九宫格”晒图阶段。 书中没有任何一篇提到在大陆的旅行,在一个不断拆迁造成的时代,这样的餐饮店和用餐体验,在大陆恐怕也很难找。如果我们用詹宏志的思路,可以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一个不爱阅读的民族,旅行起来,想必也很乏味吧? 出版这样一本书对詹宏志来说,可能是很特别的体验。他不知道这种旅行文字是否能够吸引年轻人,就把初稿拿给自己的儿子看。他得到了儿子的鼓励,同时也听从儿子的建议,删掉了三分之一的书稿。这一部分,大多是他对旅行与读书的抽象思考,留下来的三分之二,当然更好看。但是,在我看来,这却是一个大大的遗憾。詹宏志应该对读者更有信心,和人的旅行一样,文本的旅行,未知的,也许意味着惊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