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约翰·斯彼克曼,选自《科学世界》 爱玛·莫兰诺(Emma Morano)几乎一辈子都生活在意大利北部小城韦尔巴尼亚美丽的马焦雷湖畔。她出生于1899年11月。她20岁之前的最后几年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一战结束后,她回归正常生活,嫁给了一个名叫乔凡尼·马蒂诺奇的男子,1937年,他们有了一个儿子。不幸的是,这个孩子只活了8个月就死了。一年后,她与丈夫离婚,也许是因为他们很难走出痛失爱子的阴影。又过了一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很可能是战争打消了她再婚的念头,战争结束后她仍然孤身一人,终生没有再嫁。爱玛一直工作到75岁:起初是在一间织布厂,后来在当地一所寄宿学校的食堂。退休后,她独自一人在韦尔巴尼亚的家里生活了42年。自从102岁之后,她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小公寓。2015年8月,爱玛成为意大利有史以来寿命最长的人,到2016年5月,当美国的苏珊娜·琼斯(Susannah Jones)过世之后,她成为世界上活着的寿命最长的人。“吉尼斯世界纪录”甚至给她寄了一张证书,然而她并没有把它挂出来。2017年,爱玛以117岁零137天的高龄,在家里由于“自然原因”安静地死去,被列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有据可考的第7长寿的人。直到115岁,爱玛一直是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她自己做饭,通常是意大利面,调制她自己经常喝的格拉帕酒(Grappa,一种烈酒和香草的混合物)。她人生的最后18年里居住的两居室公寓小巧又简单。房间里散落摆放着几件与宗教相关的手工艺品,还有许多时钟,她喜欢钟声,或许这会让她想起过去的时光。她的床边,放着一组家人的黑白照片。照片的年代非常久远了,大多数都已褪色泛黄,其中有一张是她儿子的照片。她最后的愿望就是将那张照片与她一同埋葬。失去儿子的创伤,时隔80年都没有愈合。通常,出名的长寿老人都很热衷于分享他们的长寿秘诀。大多数情况下,长寿秘诀都和他们的饮食组成有关。在这方面,爱玛也不例外。她将自己的长寿归功于每天吃3个生鸡蛋,以及喝一杯格拉帕酒。这也是很典型的——他们经常将自己生活方式中通常被现代医学认为有害的部分当作长寿秘诀(在爱玛的例子中是每天喝烈酒,另一些例子中则是吸烟)。此外,她还补充说不结婚所带来的自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也是长寿的原因。很少有著名的长寿老人会将长寿归因于有幸抽中了遗传彩票的大奖,但对于爱玛来说,遗传因素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她的一个姐妹活到了102岁,另一个也活到了近100岁。更靠谱的方法是基于长寿老人的人口统计学开展研究。研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人类的寿命是没有上限的。尽管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只有6个人比爱玛117岁零137天的寿命更长,也仅仅只有一个人活到了120岁,但从理论上来说,并没有理由认为一个人就不可能活到150岁、200岁甚至1000岁。这个惊人的结论引发了互联网上以及科学聊天室里的激烈争论。这个研究专家对意大利境内2009~2015年间每一位寿命超过105岁的所谓超级百岁老人的医学记录进行了研究,总共收集到了3836人的记录。他们只纳入有可信资料报道出生和死亡的记录。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一旦有人活到如此高龄,其实际年龄经常会被亲朋好友们夸大。另外,由于选取的研究对象都来自同一个国家,这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即所有人的医学记录系统都是统一的。与以往的许多类似研究相比,这个研究的数据质量和样本数量都非常突出。这项研究所调查的人群中,没有一个人寿命达到118岁,那么,他们是如何得出结论,认为人类的寿命可能没有上限呢?推论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首先,不论死亡是何种原因造成的,死亡的概率在人的一生中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模式。当人们成年之后(18岁),再活1年到19岁的概率是非常高的。实际上,这个概率大约是0.999。然而,当到了19岁之后,再活1年到20岁的概率就稍低了一点,大约是0.998。年龄每增加1岁,人们活到下一岁的概率就会降低一点点。并且,这个概率降低的速率越来越快。当一个人80岁时,再活到81岁的概率大概是0.92,但是从90岁活到91岁的概率就只有大约0.85了。当一个人100岁的时候,活到101岁的概率已经降低到仅有0.69。如果根据18~100岁之间指数下降的趋势做一条曲线,来表示从某一年存活到下一年的概率,那么会到达这样一个点,再活1年的概率为零。这个点就是可能的最长寿命。主要的问题在于,年龄在100岁以上的人很少。因此,获得足够多的样本来比较可靠地预测年龄很大时曲线的形状,变得越来越困难。然而,既往关于长寿老人死亡率的分析显示,死亡概率并不是一直增加到100%确定(P=1),而是在更低一点的数值上达到一个稳定的平台。这一点引起了非常激烈的讨论,因为死亡率是否稳定在一个平台期至关重要。如果这个概率在某一特定年龄以上成为一个恒定的数值,这就意味着从理论上讲寿命是没有上限的,就看有多少人能够活到第一个里程碑。例如,设想目前有15000位活到了105岁的人,假设105岁之上的人的死亡风险固定在比如说0.4,那么能够活到106岁的人数就是15000×0.6=9000,能够活到107岁的人数是5400,依此类推。基于这种假设,这15000人中寿命最长的大概会活到123岁。但是,如果活到105岁的人的基数是100万,死亡率仍然为固定的0.4,那么该人群中寿命最长的人将能活到133岁。最长寿命就只是能够活到平台期起点的人数的函数。如果105岁的人有1亿,那么最长寿命则延长到142岁。研究表明,当人们活到大约105岁时,死亡率确实存在一个平台,各年龄的死亡概率水平稳定在大约0.48。由此可以推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即最长寿命并不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固有特征,而只是由地球上现存人口数量以及有多少人能够活到平台期起点所决定的人口学产物。不难想象,这项研究还引发了一些有趣的推测。比如,什么决定了这个平台期?以及可能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平台期有没有可能被改变?例如,如果我们能通过某些手段将这个平台期提前,比如说在85岁左右,此时每年的死亡风险只有0.1。在这种情况下,100万个105岁超级长寿老人中那个寿命最长的将能活到237岁!然而,虽然这些解读可能很诱人,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年龄的上升,死亡率的平台期不可避免地依赖于越来越小的样本量,到了117岁以上,我们就没有任何信息了。因此,死亡率曲线在117岁之后的趋势,都仅仅是基于外推,是完全未知的。它可能会向上加速从而确定一个必然死亡的年龄;或者会保持稳定,这表明最长寿命只是一个人口数量的函数;死亡率甚至可能降低到零,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能活过某个岁数就可以长生不老。没有人知道到底是哪种情况,因为没有任何数据。也正是在这样的信息真空里,才可能有这样的大胆猜测。除非我们在这个寿命范围的顶端拥有足够多的样本,否则我们将永远对此一无所知。新媒体编辑/小帆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