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颁发给了三名研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的生物学家,有人乘机做起“科普”,说这个关于生物钟的研究证明了熬夜会让人变老变丑。其实不管熬不熬夜,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总是会变老变丑的。我们可以换一个问法:熬夜会不会有害健康?很多人提倡要早睡早起,认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符合生物钟的最健康的生活作息方式,有没有道理呢?生物钟是生物体内固有的一个“时钟”,指的是生理活动会在一段时期内出现周期性的变化,通常指的是昼夜节律,例如我们体内有一个周期比24小时略长一点的“钟表”,随着这个“钟表”的运转,激素的分泌、新陈代谢、体温等活动都发生变化。生物钟是体内固有的,由基因决定的,但是也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到光线的影响。例如,我们大脑里面控制生物钟的中枢通过视网膜的感光受体感觉到光线变暗了,就会命令松果体分泌褪黑素,褪黑素是一种天然的“安眠药”,它分泌多了,人就感觉到困,所以人们在黑夜会自然而然地想睡觉。到白天光线变强,褪黑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人就变清醒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实就是让生物钟的运行与室外太阳光线强弱变化协调的生活方式。在古代这是最自然的,因为当时没有现代照明的条件。但是即使在古代,也还有一些人属于“夜猫子”,晚上清醒白天睡觉。一个人是不是“夜猫子”,相当程度上是天生的,是基因决定的,是他们控制生物钟的基因发生了突变。人的生物钟具有多样性,不是都同步的,在不同的年龄段也存在差异,例如青少年中的“夜猫子”要比成年人多。这种生物钟多样性可能是进化来的,对人类祖先有生存优势。试想,如果在晚上大家都睡觉的时候,有一些“夜猫子”保持清醒,给大家站岗放哨,不是很好吗?所以并不是早睡早起才是自然的。生物钟的活动会受到外界因素特别是光线强弱的影响,那么在有了现代照明之后,晚上也可以和白天一样亮,不再让人犯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必然会被打破,不管是不是“夜猫子”,人们睡觉的时间都推迟了。这种变化当然是“不自然”的,但是不自然的未必就会对身体健康有不良影响。在不自然的条件下,可以形成新的昼夜节律,只要身体适应了新的生活节奏,未必就会对身体健康有影响。但是如果生物钟被打乱,昼夜节律变化无常,身体适应不了,那就会对健康有影响,例如那些轮班工作的人,那些经常要倒时差的机组人员或频繁的国际旅行者,就属于这种情况。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的调查表明,如果生物钟被打乱,新陈代谢出现紊乱,容易肥胖,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的风险也增加了。所以关键是生活要有规律,生物钟不要老是被打乱。强迫“夜猫子”早睡早起,或者强迫早起型晚睡晚起,都不足取。睡眠质量好坏和睡眠时间的长短要比什么时候睡觉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