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方舟子的存在是面镜子

人民日报:方舟子的存在是面镜子

2020-01-05    03'57''

主播: 科学真相

8 0

介绍:
尽管人人喊“打假”,但并不是人人都喜欢“打假英雄”,方舟子被袭后的舆论反应就证明了这一点。当方舟子将他在北京住所附近遭遇两个歹徒泼辣椒水和铁锤袭击的消息通过微博“广播”之后,舆论就明显分成两大阵营,一方呼吁“方舟子的危险就是我们的危险”,另一方则质疑被袭事件背后是否有自我炒作嫌疑。方舟子究竟是因“打假”而被报复,还是为了自身利益而自我炒作,相信有关部门会查明真相,给所有关注此事件的公众一个交代。但是,真相的查明恐怕并不能结束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打假英雄”方舟子的舆论分歧。方舟子善于打假。从打假案例的选择,到专业知识的运用,打假10年,他以“对真相要有洁癖”的近乎偏执的追求,触碰了许多个人、团体或是部门的利益。同时,作为“打假个体户”,方舟子的打假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其独来独往的风格、嫉恶如仇的个性,都跟“和而不同”的文化传统格格不入。如果再由于受其个人价值观、知识面的影响,追问的过程偶有瑕疵,就更容易撩拨起“苛求‘苛求者’”的社会心理,引来旁观者的动机质疑。而这还不是公众对方舟子10年打假行为最为困扰之处。更大的纠结在于,人们渴望知道真相,但是,当真相总是以这样非正常的渠道被揭露,当事实总是需要经过如此极端的方式被呈现,面对这样的真相,人们不知该是喜还是悲。一方面,人们为方舟子一次次的打假而欢呼;另一方面,人们却又为每次打假事件的“虎头蛇尾”而沮丧和犹疑。比如学术领域的许多打假,大多数也是不了了之。轰轰烈烈的打假往往以响亮的掌声和喝彩为开端、尴尬和失望的沉默为结尾,打假十年,有多少案例能称得上“真正的胜利”?方舟子的存在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这个社会的难堪与窘境——对诚信制度的呼唤为何如此艰难?所谓制度打假,无非是建立起一套社会诚信制度,完善对造假的惩罚机制,让所有造假者付出惨痛的代价。倘若学术造假者被开除,永远被排除在学术圈之外,文凭造假者的职业生涯因此被截断,造假之风还能如此猖獗吗?让造假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高昂的代价,相信从技术层面讲并不是太难的事。关键在于惩罚机制从哪个层面启动,是不是在惩罚机制面前,所有造假者都能一视同仁。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我们始终没能跨出实质性的一步。如此这般的举步不前,成就了方舟子的知名度,也常常令他孤独的努力功败垂成。他的境遇折射出的,是我们的社会在成就与德行、功利与价值面前的进退取舍。在某种程度上,他的追问也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将来面对历史时,无法摆脱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