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L.86

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L.86

2021-02-13    11'45''

主播: 96涛声依旧

150 1

介绍:
Debussy - 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 for orchestra, L_ 86 牧神午后前奏曲(Prelude a l'apres-midi d'un faune )德彪西作于1892-1894年间。管弦乐曲。取材于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的诗篇《牧神午后》。1894年12月22日在巴黎国民音乐协会主办的音乐会上首次演出。多列指挥。作者在亲自为这次演出所写的“乐曲介绍”中指出:“这首前奏曲的音乐,是对马拉美诗歌自由的图解。当然我丝毫无意说它是这首诗的总结。这里的音乐只是这首诗的一连串背景。” 马拉美的《牧神午后》中的“牧神”系指古罗马神话中半人半羊的农牧之神。原诗大意为:牧神从午后的睡眠中苏醒。不知那是梦境还是仙女真的曾在身边。他回想那似曾发生的一切,思绪在恍惚中盘旋。他伸手折一段芦苇做成笛管,忽然看到洁白的肌肤在水边草丛中闪现。随着悠扬的笛声飞翔的难道真是天鹅翩翩?不,那是因水仙女逃入湖中而波光潋艳。仙女在牧神的凝视下突然不见,只剩下两个少女在牧神脚边入眠。 牧神仿佛把她们带到了蔷薇丛中,到头来仍然是一场梦幻。她们竟溜得影踪全无,牧神又落得孤孤单单。他于是幻想黄昏时将女神维纳斯拥在怀中,然而灵魂和身躯都沉重而困倦。牧神躺在午后炎热的沙土上再度昏昏欲睡。哦,别了,少女和无尽的情欲。你们在我心里都成了朦朦胧胧的梦幻作者采用印象派的创作手法表现了与这首诗相似的意境。既继承欧洲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法,又突破传统音乐有关调式、和声、节奏、音色等方面的些规则,从而开拓了新的音乐境地。据说马拉美听了这首乐曲后写下了四行赞美的诗句,连同诗篇《牧神午后》一并题赠给德彪西。本曲还曾被用为所作同名独幕舞剧的配乐。 乐曲一开始,由长笛采用无伴奏的演奏形式呈示出贯穿全曲的第一主题 这一主题以中庸速度在中音区增四度的范围内上下流动的开头的音调及其反复(第一、第二小节),以及接下来微微有些起伏的曲调,使乐曲带上飘忽不定、朦朦胧胧的特色。将夏日午后闷热的气氛、昏昏的睡意、虚幻的梦境编织在一起,形成了雾一般柔美的色彩。反复无常的节奏和节拍,完全破了西欧传统的节奏规律,增强了乐曲的浮动特点。 第一主题作了五次自由变奏之后,双簧管独奏呈现出类似插部的第二主题。 第三主题与第二主题同样具有明显的五声音阶性质的调式色彩,温柔宁静,仿佛凝神遐想时飘忽浮动的幻觉。 第三主题这段音乐由整个乐队奏出,并逐渐造成全曲的高潮。 接着,再现第一主题的音调及其自由的变奏,使乐曲重新回复到夏日午后令人困倦的闷热气氛。最后,乐声渐渐消逝,仿佛牧神已进入梦乡,一切都归于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