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哲,演员。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大一时被选中出演影片《我们俩》(2005),并获第1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新人奖,自此走上演员之路,一直低调地游走在电影、电视和话剧界,以素人的方式体味生活,以演员的方式探索演技。电影代表作有《大地》(2009)、《西单女孩》(2011)、《致青春》(2013)等;话剧代表作有《雷雨2.0》《屋顶上的奥菲利亚》;电视剧代表作有《天涯咫尺》(2007)、《爱的妇产科2》(2015)等。微博@宫哲小朋友这期的嘉宾依然是宫哲。在上一期聊过了艺术创作的前提之后,话题回归到《我们俩》之后她的演员之路。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的演员,宫哲和演员这个圈子的关系若即若离,既是圈内人,又像局外人。这种特别的视点,或许会有不一样的风景和体验。非科班的身份,会给她带来怎样的局限和优势?她又是如何突破局限并保存优势的?电影、电视、话剧的表演有哪些不同?她会如何尝试并适应?演员这个职业,给她带来过什么样的心灵收获?让她愿意一直笃定地探索着,创作着?在发布这期节目前,宫哲给小树发来了很多关于节目录制之后的思考,就像演员回看监视器里的画面可以反省表演一样,回听录音也可以反省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而每一次对遗憾与不足的发现,都是一次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她很开心,拍完《我们俩》这么多年,可以在一种相互信任的友好空气里好好地回忆一下,带着时间距离下的清醒,并给那段故事一个很好的总结式。至于将来,她写道:其实目前这个阶段,我更希望的是,无论我做摄影师、画家还是演员,别人更多关注的是我创作的作品,记住我演的人物,而不是我从何处来吧。当然如果我是旁观者,也会好奇自己关注的另外一方是从哪里来的,他或她以前是做什么的,他/她们的人生脉络是怎样的,这是一个很正常的思维模式。我还是要进行大量的创作才好,这样才可以把观者的关注点引到作品本身中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创作,不定期阶段性的展示,才可以把这个事情完成。成长在创作中生根、发芽、壮大,是个很好的自我阐释和解读,无关乎对或错,好或坏,但一定是去糟存精,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