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后浪剧场,聊与艺术有关的一切。既是一个表演和戏剧向的图书品牌,又是一个交流情感与思想的空中剧场,还是一个为热爱表演的人提供专业课程的表演教室。目前已有线上电台与线下活动,主创访谈与好书分享。[图片]嘉宾:崔文钦毕业于北京大学俄语系青年戏剧编导、制作人、策展人曾制作话剧《在变老之前远去》《离婚》等。策划北京大学“新文化”演出季(2009-2012)、《游乐民族:新民谣,中国风》(第40 届香港艺术节)、“走江湖音乐节”(2012-2015)等,并应邀担任多部大型戏剧、歌舞演出监制。编导戏剧作品《布尔加科夫医生》《谁动了我的堂吉诃德?!》《戒严,或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等。最近【后浪剧场】采访了嘉宾崔文钦,以下内容整理自访谈录音。纸戏剧在日本的兴起  纸戏剧,日文名称为“纸芝居”,是一种通过图画展示和表演的讲故事形式。日本昭和时代,大概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1930年的数据是东京地区有150万人失业。为了谋生,有些人开始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卖糖果,慢慢形成了一种算是促销的一种手段,就是纸戏剧。[图片]小商贩的自行车后边有一个装糖的大匣子,大匣子上面架一个小匣子。小商贩将车停在街边,敲击响板或锣,把小朋友吸引过来。买了糖果的小朋友可以坐在前面,没买的就只能站在后边远远的看着。然后小商贩在小匣子里面插上画片,一边讲故事,一边换画片,讲的都是一些连续的短篇的故事,讲到精彩的地方就收,这样第二天,小朋友来了,就能继续买糖果、听故事。[图片]1933年,在东京地区,像这样的小商贩有超过2500名。平均每人每天的表演可能有十几场,每一场的观众大概会有几十人,这样算下来,每天观看纸戏剧表演的人就会超过一百万人次,这是一个很庞大的数量。纸戏剧具体是在什么时间由什么人发明的,已经不太能考证清楚了,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突然出现很多这样的表演,而且经过研究基本上能够肯定,它不是凭空发明捏造出来的一种东西,而是有一些历史渊源的。历史溯源 “纸戏剧”归根结底是一种“看图说故事”的表演形态。这种表现形态,其实在很多国家都有,往前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印度。可能在佛教诞生之前就有这种“看图说故事”的表演形式,在印度这种形态叫“变”,就是“变化”、“变换”,古印度语中还有“神通”的含义。内容都是以《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这种史诗故事为主。后来这种“看图说故事”的形式,在亚洲国家之间有很广泛的一个传播。北面是喜马拉雅山,南边是海,所以基本上向东西两个方向去传播。 向东传播 “看图说故事”向东一直传播到东南亚,像印尼、爪哇,离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已经非常近了。说起印尼,大家都知道“瓦扬(wayang)”。很多中国朋友认为瓦扬就是皮影戏,其实不然。瓦扬是一个统称,就是所有的这种表演歌舞戏剧表演的一个统称。其中有一种叫“瓦扬·贝贝尔(wayang beber)”,它是直接从印度的“看图说故事”传播、延续下来的一种形态。郑和下西洋的时候,经过印尼、爪哇,还亲眼见过这样的表演。他的贴身的秘书叫马欢,一路上担任翻译和书记官,就把他所有的经历都记录下来著成一本书《瀛涯胜览》。其中有如下一段记载:[图片]在“瓦扬·贝贝尔”里面有很多故事,有直接来源于古印度的史诗,也有一些印尼本地的一些传说。[图片]它大概的一个表演形式,就是会在表演舞台的前区,即离观众很近的地方,横着放一段圆木,在木头的两端会有两个孔,画片是固定在两个细的木棍上,平时是卷起来的,表演的时候就把画卷展开,把这两个细的圆木棍插在底部横着圆木的孔里,这样画就展现给观众。[图片]讲述者叫达朗,他会坐在画片的后面讲故事,身后还会有一些乐手伴奏。这种表演会有很强的仪式感,开始之前会先诵经,然后有一些仪式,演出一般在夜间进行,而且时间持续得非常长,有的时候会从天黑一直到第二天凌晨。[图片]这些画非常的细密,色彩的对比度很强烈,这样在晚上给观众看依然可以看得清楚。画的内容大概都是一种善恶的争斗,一侧是善,一侧是恶,双方有一个很强烈的冲突对决。[图片]画卷很长,然后在每一段的画卷中间会有一些树木作为区隔,隔成不同的时空。这一点和中国传统画卷不太一样。[图片]比如说《清明上河图》,如果我们远看,看到的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画面,但是要看清楚一点就要走得很近,从画面的一端开始沿着这个画面一点一点延续着看下来,所以它的时空基本上是一个连续的感觉。但是“瓦扬·贝贝尔”的时空是跳跃的,它中间用树木作为区隔,某种程度上有点像连环画,中间会跳过很多细节,不同的画面之间的逻辑关系就要靠讲述者来去把它填充上。在那个时代,东南亚的宗教气氛非常的强烈,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在观看这种演出的时候,都会怀着一种非常的神圣的状态,而不是把它当做娱乐性表演。大家对于印尼的这种表演形态最熟悉的可能是皮影戏,因为之前在媒体上大家看的也比较多,现在去旅游的话,在当地能看到很多皮影戏的表演,这个叫“瓦扬·古利特(wayang kulit)”。[图片]有一种说法认为它是从“瓦扬·贝贝尔”演变来的。“瓦扬·贝贝尔”是非常神圣的,一般会被当做圣物去保管,在没有表演的时候是卷起来放在特制的盒子或者袋子里面,然后会一代一代传承。但是毕竟是纸质的,避免不了有损坏。他们认为损坏的这些东西不能随便处理,可能有些地方损毁了,但是人物形象还保留得完好,就把这个人物形象截下来,然后再去表演,慢慢就变成皮影了。这是一种说法。 向西传播 “看图说故事”往西传播,通过巴基斯坦、阿富汗一直到中亚地区。大概在80年代,有很多西方人类学家到亚洲考察,在巴基斯坦发现了一个部落的遗留,他们只能从事两种工作,打渔和讲故事,别的都不能干,所以他们生活就很贫困。讲故事的收入一般很低,这个部落当时只剩了几十个人。伊朗、土耳其这些国家也有这样的表演艺术,伊斯兰教兴起之后(因为伊斯兰教教义是比较反对出现具体的形象的),“看图讲故事”可能违背了这个理念,所以在这些这些讲故事的艺人就比较受排挤,慢慢的这种传承就变得很少了。 传到中国 印度的“看图说故事”的形态,通过中亚绕过喜马拉雅山,沿着新疆、河西走廊进来就传到了中国。清朝末年,在敦煌石室里发现了一批唐、五代的俗文学写卷,学者泛称之为“变文”,认为是印度的“变文”的一个传承。1899年敦煌千佛洞从佛经中发现大量唐代变文钞本,即“敦煌变文”。其图称为“变相”,其说唱故事的底本称为“变文”。[图片]敦煌变文:消愁涤昏说酒茶散文的部分是讲述,韵文的部分就是唱,“变相”就是在展示的过程中给观众来看的。在近代,中国很多地方还保留着一种形态叫“宝卷”。[图片]比如河西宝卷,是在唐代敦煌变文、俗讲以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的俗文学。变文、俗讲和说经主要吸收和沿袭了敦煌佛经的结构,而河西宝卷则在继承的同时将之进一步民族化、地方化和民间化,使其成为中国民间讲唱文学的一种形式。 2006年5月20日,河西宝卷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片]宝卷这种形态其实不仅是在西北,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传播得非常广。有一种说法认为,宝卷这种形式启发了中国的说书艺术。在早期的说书表演中是有图画展示的,只是后来就剩了声音。这个也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说《清明上河图》中有一个画面是:一个人背后挂着一张画,给大家讲故事。还有一个证据是《说岳全传》里“王佐断臂”的故事。南宋时,金兵南侵,金兀术与岳飞在朱仙镇摆开决战的战场。金兀术有一义子,名叫陆文龙,年十六岁,英勇过人,是岳家军的劲敌。陆文龙本是宋朝潞安州节度使陆登的儿子,金兀术攻陷潞安州,陆登夫妻双双殉国。金兀术将还是婴儿的陆文龙和奶娘掳至金营,收为义子。陆文龙对自己的家世完全不知。[图片]一日,岳飞正在思考破敌之策,忽见部将王佐进帐。岳飞看见王佐脸色蜡黄,右臂已被斩断(已敷药包扎),大为惊奇,忙问发生了什么事。原来王佐打算只身到金营,策动陆文龙反金。为了让金兀术不猜疑,才采取断臂之计。岳飞十分感激,泪如泉涌。[图片]后来王佐到金营,化名“苦人儿”,专门给将士们说书,找到机会给陆文龙讲他的身世,之后陆文龙归宋,还立下不少战功。王佐说书过程也都是有画卷的。也可以证明早期说书是带图画展示的。 传到日本 其实变文和宝卷很早就传到了日本,大概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它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进入到日本,在日本叫“绘卷”,这种讲述的形态叫“绘解”。“绘解”最早是在寺庙里面进行,不对公众开放,一般是年长的僧人给年轻的僧人讲佛教的道理的时候,会讲一些故事,有画卷展示进行配合。[图片]到了11世纪,这种形式流入民间,成为了一种可以公开表演的艺术形式。据说最早也是从僧人开始的,可能也是为了谋生,就带着画卷到一些桥头或者路口撂个地摊,然后给大家讲故事,收取一点点施舍。最早的讲述者据说是两个人,一个盲的僧人弹琵琶,另一个明眼的僧人负责讲,两个人配合,除了索取一些施舍打赏之外,也含着布道的功能。到现在,一些日本的寺院当中还保留着这样的一种形态,大家如果去日本旅游的话,也许还能见到。[图片]屁合战 绘卷 局部据说“绘解”就是“纸戏剧”的直接灵感来源,后来这种“绘解”的形式也不光是宗教的故事,也有了很多世俗题材的内容。 “纸戏剧”在日本没落 “纸戏剧”的起源,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后来到战争年代(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这个阶段一般被称为“纸戏剧”的黄金时代。那时,还有一些基督教会,也用“纸戏剧”的形态来传播基督教的思想,叫“福音纸戏剧”,有教会支持。战争年代,“纸戏剧”还被用来做战争的鼓动宣传。 那个年代,还没有广播、电视,大家获取资讯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口耳相传,“纸戏剧”这种方式很利于信息的传播,尤其是在平民阶层,这种扩散非常直接有效,所以也被教育者或者政客利用。[图片]标榜“日满亲善”的宣传画纸戏剧舞台的外观,最初由日本著名舞美家伊藤熹朔设计,后历经雕琢与改良,最终演变成今天的这种形式,可以从三个方向开门。[图片]二战结束,日本投降。日本人民生活的很困苦,深受战争摧残的,就有很强烈的一种减压的需求。所以日本的漫画很多也是从那个时代开始崛起的。因为还没有广播电视,大家需要娱乐,需要减压,就靠漫画这种形式,纸戏剧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大家提供了便宜且容易获得的一种娱乐方式,它跟漫画也有很多结合,当时很多漫画作品直接拿来做成纸戏剧。而且,二战后是生育高峰期,有很多小朋友也需要这样的一种形式。另外,战后美国开始统治日本,一些美国的娱乐文化传过来,纸戏剧为了跟上时代,还吸收了很多超级英雄故事,比如蜘蛛侠。到了50年代,电视开始兴起,也是因为美国人的推动,电视在日本开始普及。于是纸戏剧受到非常大的冲击,艺人基本上就失业了,创作者也改行做漫画了,纸戏剧很快就没落了。 “纸戏剧”重回当代视野 到了21世纪,这种传统、朴素的表现形式又被重新挖掘出来,但是功能上又有了新的变化,就是用于儿童的教育。一方面是孩子其实不太适合看太多电视、手机。另外就是面对面的互动,能让孩子有参与感,然后又比较健康、安全。于是“纸戏剧”的功能又有了一些拓展,以前只是讲故事,现在又多了一种叫互动型纸戏剧,它没有明确的一个故事情节,需要讲述者和观众一起互动,一起玩。[图片][图片]比如说我们现在策划的工作坊里面会用到的,《长大长大,越长越大》《脾气不好的厨师先生》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后浪出版篇目,属于互动型纸戏剧,是比较新的一种形态了。随着现在改良改进,“纸戏剧”这种形式其实也被其他的国家所接受,不光是日本,全世界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使用“纸戏剧”来进行儿童教育,或者一些简单的表演。现在我们中国也开始把这种形态引进过来。附:如果大家对“纸戏剧”或“看图讲故事”感兴趣,想了解更多历史渊源和流传的,推荐给大家一本书叫《绘画与表演——中国的看图讲故事和它的印度起源》,作者是一个美国的汉学家梅维恒。他长期做东方的研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领域就是“敦煌变文”,他可能是现在世界上最权威敦煌学家之一。在研究“变文”的过程中,他对“看图讲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做了大量资料的收集和实地的考察,然后写了这本书。我所讲的这些历史传承,基本上也是从他这本书里看的,大家如果读过这本书,也会发现这个脉络非常神奇。 “纸戏剧”音乐互动工作坊  风靡全球的艺术启蒙教育方式  首次进入中国  [图片]提高儿童表达能力,激发创新意识。让孩子在欢乐的音乐互动中,体验全新的动态立体阅读。 工作坊简介: 随着一首快乐的魔法歌曲,神秘盒子的大幕拉开了!在这里,你能发现好多神奇的事情!几句咒语,苹果变大了,蛋里孵出来一只小恐龙!这里还有益智的经典故事,三只小猪如何靠团结与勇气打败了大坏狼?除了好玩的故事、好听的歌,好看的画片,还能了解“看图讲故事”的历史由来,甚至,发挥想象空间!动手操作神秘的盒子,创造自己的故事世界。“纸戏剧”音乐互动工作坊是为4-10岁儿童量身打造的艺术认知启蒙剧场形式。纸戏剧(Kamishibai,日文“紙芝居”)是起源于日本昭和时代的一种街头表演艺术,最初的表演者是卖糖果的小商贩。他们用自行车载着纸戏剧的舞台,一边表演一边展示图画,以“连续剧”的方式叙述故事。时至今日,这种朴素的表演形式已被重新定义和发展,成为一种倍受欢迎的教育手段,风靡全球。 联合制作:北京战马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信书店、后浪出版公司[图片]团队简介:[图片]表演者:周美丞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导演舞台剧作品《匹诺曹的魔幻之旅》《希望的绿洲》《白雪公主》《灰姑娘》等,曾担任北方工业大学、北京第六十六中学、北京丰台二中等多所学校的戏剧表演课、台词课教师,具有丰富的导表演及教学经验。 [图片]配乐演奏: 李一龙毕业于德国罗伯特舒曼音乐学院音乐与媒体专业。2015年以前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参与或独立完成诸多音乐相关项目:动画影视配乐、音乐纪录片制作、专辑制作等。其电子音乐作品曾获欧洲声频工程学会AES最佳录音奖。 报名方式:购买《不怕大灰狼——法国音乐启蒙动画配乐秀》演出门票(大小亲子套票/家庭三人套票)即可免费参加“纸戏剧”音乐互动工作坊请于6月13日前发送信息至:18335188404(可添加微信)预约工作坊场次(每场仅限20组家庭)工作坊时间:6月15日(周六)14:00;6月23日(周日)16:00工作坊地点:中信书店(启皓大厦店)北京市朝阳区新源南路8号启皓大厦一层(地铁10号线亮马桥站D口)  法国音乐启蒙动画配乐秀 《不怕大灰狼》演出地点: 北京A33剧场(西城区车公庄大街4号新华1949园区20栋)演出时间: 8月29日 19:30  8月30日 17:00 / 19:30演出时长: 45分钟购票链接: 点这里[图片]来拥有能够战胜大灰狼的勇气吧!有没有想过,大灰狼也可以滑稽可爱? 多少年来,狼的可怕形象在诸多文学、动画作品中一直经久不衰。从伊索寓言故事《狼来了》到著名童话《小红帽》,大灰狼总是被赋予狡诈、阴险的性格。孩提时期,我们总是会被大人那句”你再不乖,就叫大灰狼来抓走你“吓唬。因此,对狼的恐惧根植在儿童的心中,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动画版的“声临其境” 由战马时代独家呈现,北京法语联盟推荐,《不怕大灰狼》法国音乐启蒙动画配乐秀囊括了6部曾在世界各地大获赞誉的精品原创动画短片,其中包括迪斯尼经典动画片《三只小猪》与多部法国教育部力荐高质量动画作品。法国优秀的配乐艺术家们将现场即兴配乐,以精品动画+多样乐器+趣味配音的形式为小观众们多角度呈现不同的大灰狼形象,向孩子们展示大灰狼滑稽、善良、团结的一面,启发儿童音乐感知能力的同时,利用”反差萌“构建儿童对于恐惧的认知,增加面对恐惧事物的勇气! 3大看点: 1. 风靡全球,法国家长首选亲子产品由法国动画电影高等学院与两位法国最优秀的配音配乐大师联合制作,为中国观众量身打造一场精彩绝伦的动画配乐秀。由两位优秀艺术家主导的动画配乐秀系列产品已在欧洲各地巡演上百场,并留下了《鼹鼠的故事》、《阿拉丁和神灯》等经典现场动画配音创作。多部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广受好评,尤其成为法国家庭艺术教育培养的首选产品。 2. 神奇乐器,生动配音,开启儿童音乐认知大门平底锅、玩具钢琴、特雷门琴,几十件你从未听过的“怪奇乐器”同时发声,大灰狼唱歌是什么声音,小猪们跑起步来会发出什么样的响动?演出中,音乐家将不再使用动画的原始配乐,而改为依据动画图像进行现场配乐创作。丰富多变的旋律,配合着音乐家时而滑稽幽默的夸张声音,声音、影像、故事交织互动,神奇化学反应,激发孩子们的好奇,触碰儿童音乐感知系统。 3. 寓教于乐,深度互动,在吃喝玩乐中学习小知识不仅是一次欢乐的音乐勇气之旅,更是通过深度互动单元探索新知识的一次尝试。本次演出为观众打造多个法式互动环节,从演前法式甜品体验调动孩子兴趣,到寓教于乐,现场法语小知识教学,使孩子在娱乐休闲中得到多方面收获。  有谁害怕大坏狼?反正草地上这群小羊不怕!它们淡定地吃着草,充满了创造力,而那一心想吃掉它们的大灰狼却总被自己的计划打败。 后浪剧场 vol.130你了解纸戏剧吗?一次超硬核科普嘉宾 | 崔文钦主播 | 小树剪辑 | 大卫封面 | 咩咩编辑 | 肖恒本文已发布在【后浪剧场】公众号、豆瓣、微博特别感谢嘉宾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