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镜头解析力够不够?-摄影早自习第2288天

怎么判断镜头解析力够不够?-摄影早自习第2288天

2024-04-28    04'10''

主播: 摄影早自习

160 0

介绍: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请加微信:nihaoyelaoshi(暗号:喜马拉雅)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88天。“7”同学又来提了一个问题,他说想请教一下,经常在评论区见到一个镜头的解析力怎么样怎么样,可以喂饱多少像素,那么镜头的解析力到底是怎么界定的?怎么才能知道它能不能完全发挥出我相机传感器的潜力呢?这两个问题我分别作答。 Photo by Fidel Fernando on Unsplash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叫解析力,解析力是对镜头的捕捉画面细节的能力的一种描述,它有自己的一个单位,叫做线对每毫米(lp/mm),意思就是说这支镜头把真实的世界的光线汇聚在一起,然后打在了一个比如感光元件上或者是胶片上,打在一个面上的时候,这个光线它到底能在1毫米里体现多少对黑白线条,就是一黑一白算一对,是吧?如果1毫米内最多这支镜头能够打上100对可以被分辨的黑白线条,我们就说它是每毫米100线对,这个数值肯定是越高,镜头的解析力就越高。 相机中的感光元件 图片来源:富士官网 那什么叫做喂饱一个感光元件呢?我们就来做个假设,如果你的镜头每毫米能体现100线对,而你的感光元件在每毫米里面只能有10个像素点,唉,同学们你看,用100线对去喂10个像素点那肯定是绰绰有余的呀,这个时候镜头的解析力就远远大于了机身感光元件的解析力,于是就叫喂饱了。那如果你的镜头是100线对,但是这个感光元件它每毫米里面存在着2000个小像素点,那完了,那你是喂不饱的状态,因为你机身的感光元件的密度大大的大于了镜头所能呈现的图形的清晰度。 照片放大到100%效果 © 晏飞 那我怎么去知道一支镜头能否喂饱一个感光元件呢?你有两种方法。第一,就是在生活中去实拍做测试。举个简单例子,如果你拿着一支镜头去拍照,你首先可以在晴朗的白天去拍摄,保持光线充足,并且缩小一点光圈,比如说用f/8的光圈,用镜头的最佳成像质量的光圈来拍摄。然后这个时候你去观看你拍下来的照片,放大来看,放到了百分百,判断一下那些像素点是不是清楚的,拍到的事物是否清楚的。如果说你看到的所有的细节都是一团糊的,那么就证明你这支镜头没有喂饱你的感光元件。 分辨率测试卡 当然了,这种生活中的拍摄还是靠感觉,不太严谨。那么严谨一点的话,就是在实验室里面控制好距离,控制好光线强度,控制好机身的变量以后,再使用镜头去测试,拍摄一种特定的靶子。这种靶子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粗细不等的线条,而且它的线条是由粗到细,间隔由疏到密不断变化的。然后你就可以从这个图片上读得出来,哦,这支镜头对应的最极端的最细小的一个画面细节它是多少线对,你可以直接在这个靶子的照片上去读出一个结果。这样你就了解了一支镜头它的解析力能不能跟这个机身、这个感光元件去匹配了。当然了,关于解析力其实还有很多别的话题,比如说一支镜头的中央解析力跟边缘解析力是不一样的,一般边缘都会比较差。它的不同的对焦距离啊,不同的光圈大小啊,解析力也是不一样的,不过在这里我们就先不展开了。如果想学更多有关器材的知识,欢迎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去了解我的摄影大课“自由摄影师 Plus”。我们在课里再见。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88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