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男女有别”是靠不住的说法?

为什么“男女有别”是靠不住的说法?

2019-01-25    72'46''

主播: 海马星球 | 发掘女性的力量

2419 1252

介绍:
㐌,是洪堡大学博士生吴坤洋创造的诸多新字之一,用来取代无性别指代的第三人称单数TA,因为性别比人们通常所知的“男女之别”要丰富得多,不光有男有女,还有非男非女,既男又女,忽男忽女……甚至“男女”这个排列组合,都是一种应该被改变的性别尊卑序列。在中国古代传说里,文字是由黄帝的右史仓颉发明的。当仓颉的助手左史沮诵记录下这些文字时,鬼神在夜间哭泣了,因为它们认为人类即将变得狡诈。这个传说神奇地宣示了人类的思维发展与文字和语言之间的直接关系。21世纪,脑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者逐步证明,当我们使用文字和语言,我们的感知能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就会被文字和语言塑造,但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我们也可以通过创造文字和语言,来改变我们的感知能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 这其中,就包括改变中文社会里对性别的看法和性别权力关系的传统。当你深入了解现代科学的成果,就会发现,所谓“女”和“男”的区别,其实是非常模糊的。而语言的发展通常跟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相比有滞后性。从事性别研究和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的吴坤洋,做的正是这件事。她(或者“㐌”)正在创造一系列的新文字和词组,来修正当下几千年父权文化在汉语里留下的负面遗产,希望以此修正这种负面遗产造成的偏见、错误认知和行为。陈腐的性别观念、我们对性别赋予的过度解读,造就了广泛的歧视和错误,轻则造就心理的痛苦,重则危及生命,早已到了纠正它们的时候。我们的对话是在2018年12月31日傍晚进行的,整个柏林城里回荡着鞭炮的声音,庆祝新的一年即将开始。希望这个谈话能帮助开启汉语世界2019年的一个新的性别时代。 本期节目中谈到的人物、作品和理论: 刘半农: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创造了“她”字王小帅:胡波小说《大裂》序言卫慧:《上海宝贝》九丹:《乌鸦》木子美:《遗情书》林白陈染美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朱迪斯 巴特勒 (Judith Butler)Edward Sapir和Benjamin Lee Whorf:沃尔夫假说,语言相对论逻各斯中心主义德里达:解构主义,语言的“延异(Différance)”许慎(东汉):《说文解字》《类篇》(北宋)《康熙字典》徐贲:《公共话语的逻辑与说理》托尼.莫里森(Toni Morison)周沁:《爸爸日记:等待TA的280天》《画给TA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