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的衰退:如何面对“兵荒马乱”的市场?

薛定谔的衰退:如何面对“兵荒马乱”的市场?

2022-08-16    55'19''

主播: 墙裂坛【对话/访谈】

252 1

介绍:
又到了月度墙裂坛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今天阵容非常豪华,不仅有常驻联储首席评论员郑朗老师,还请到了另外一位债券专家大卫文老师。文老师身上有很多条精彩的斜杠——他是香港知名资管的债券基金经理,还是一位脱口秀演员,熊市金融段子手。墙裂坛迎来了第一位娱乐圈嘉宾。几个月来,市场一直在喊叫“为了遏制通胀,美联储正在亲手制造一场严重的衰退”。看经济数字,似乎确实如此:第二季度GDP增长为-0.9%(环比折年率),加上第一季度的负增长,美国经济已经陷入从经济学定义伤的“技术性衰退”。看生产数字:服务业PMI和PMI生产指数分別跌到荣枯线之下,似乎更印证这一点。看消费信心:密西根大学消費信心指数大幅下滑。看利率预期:十年/两年期国债利率一直处在倒挂状态。再看历史:据史料记载,所谓的“软着陆”非常罕见,美联储在加息抗通胀却不造成痛苦(硬着陆)方面并没有好记录。但是,我们的感觉上并不像在经历衰退。看就业:截至今年6月,美国增加了274万个就业岗位。看财报季:消费、旅游、航空、酒店需求都在迅速增长,机场和度假地人满为患,美股盈利多数好过预期;虽然亚马逊正在减少库存,但是谷歌仍然赚得盆满钵满。再看欧洲,更是奇怪:增长是正的,却处处可以嗅到衰退的味道。这一切不由得让人充滿困惑。我们面对的似乎是一场“薛定谔衰退”——在打开盒子之前,正在衰退和没有衰退同时存在。现在到底是不是recession?对市场最敏感的债券人是怎么想的呢?· 本期提纲 · 1. “薛定谔衰退”:现在到底是不是衰退?小跑(02:07):录音之前,7月非农数据刚刚公布,所有人被小小震惊到了——比预期高出一倍还多,就业和失业数据都已经回到了疫情前水平。拜登立刻发言:“现在(我再任时)是美国历史上最多就业时期(More people are working any other point in American history)”。所以现在究竟是不是“衰退”呢? 大卫文(04:11):所以会产生“薛定谔”的感觉,是因为当下整个市场的方向受两股力量驱动:一股力量是对“衰退”的担忧——它会把整个长端的利率向下推;另一股力量是对“通胀无法在短期内被控制”的担忧,或尚未见顶的预期——它又会把短端利率忘上推。 这两股力量交织在一起,会让我们的观点每天经历“左右互搏”——今天觉得衰退严重要降息了,过几天数据好了,又觉得经济好像还扛得住。 从利率上来看,其实从4-5月后一直到现在,基本都是处于在一个区间波动,最低由于地缘政治到过2.5%左右(10年期),最高大概3.4%——这就确定了短期内的一个区间,在中间波动时,其实就是这两股力量在影响。从中长期看,虽然历史上每一次加息的cycle都会引发一次经济衰退,但是现在做判断还太早。 如果大家觉得衰退是由于美联储的利率和政策操作导致,我们可以看它利率政策操作的目的——“控制通胀”是高优先级目标。但是看本次通胀的形成因素,光靠联储操作其实很难解。 大卫文(06:00):Zoltan最近文章的观点:通胀不仅没有见顶,反而才刚刚开始;经济走向会形成“L”形,最终不可避免会出现衰退(甚至更严重的情况)。抛开观点不谈,Zoltan的一些底层逻辑是正确的,现在的通胀其实跟以前每一轮都不一样。历史上大部分通胀是需求带动的经济过热和价格上涨。但这一次很明显更是由供给端被限制、或结构被改变。同时,世界秩序发生重大变化,无论是控制移民、贸易保护、还是地缘政治,从前的逻辑都被打破,导致欧美供应被限制住。 这次通胀是更难解的一个结,最终会不会需要靠一场衰退把需求压制到跟供给一致?至少短期内市场需求还在,需求元气没那么快被伤透,我们更需要关注底层逻辑。 郑朗(12:15):不用纠结“衰退”(recession)的定义。“衰退”本身有很多指标,与其纠结具体指标不如看一些更具体的东西:尤其是最新的非农数字和预期的比较——“预期”是25万,而公布的数据直接翻了一倍还多,这种情况是非常少见的。 其他指标:失业率3.5%,预期是3.6%;每小时时薪数字,按月增长0.5%,预期0.3%,按年增长5.2%,预期4.9%——所有数字都在改善,说明劳工市场确实相当强。一切都在显示:尽管联储在加息,我们可能离“衰退”确实还有一段距离。小跑(16:36):非农是领先指标还是滞后指标?最近美国几乎所有大型科技公司都在裁员,或者暂停招聘计划。包括微软、Facebook、Uber等等;不得不让人觉得就业数据也许是个“滞后指标”,裁员效应也许后面才会显现出来。但如果看今天的就业数据,又是一个“普遍增长”——从就业、酒店、专业商业服务、到医疗保险等等,反差极大。这个现象该怎么理解? 郑朗(17:35):科技公司更能够占据头条,在整个美国的经济里面,虽然产值很高,存在感很强,但真正雇员数量占比例其实非常低。这次非农数据急升,有可能是因为近期物价上升,很多吃低保、或者选择提前退休的人又回到了就业市场。 Zoltan文章中提到的观点:“低通胀世界”的三大支柱、西方国家通缩恐慌的根源、全球主要央行多年QE的“许可证”:(1)让工资下降的廉价移民劳动力;(2)让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中国廉价商品;和(3)为欧盟提供能源的廉价俄罗斯天然气——都在消失。所以通胀不仅没有见顶,反而才刚刚开始;它不再是央行创造出来的东西,可能已经成了世界的新范式。 所以,通胀也许不是是周期性的(疫情和过度刺激造成的混乱) ,而是结构性的(多极世界秩序转变中的混乱)。如果是前者,那通胀已经见顶。如果是后者,那通胀才刚刚开始,并正在朝着“战争工具”的方向演化。可能未来很多年,我们都会面临着一个比历史上更长的通胀,也许不是靠联储能够压下来的——这也许才是“衰退”观点产生的原因——如果真的需要长期把经济压制住,通胀才能够缓解。 大卫文(20:48):本次就业数据高涨的原因,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欧美对疫情基本完全放飞,管控和隔离全部被取消掉——其实也就发生在近两、三个月。现在全球的人员的流动、出行的需求带动了服务业,也推动就业。 小跑(22:49):文老师的观察应该很正确,这有点像美国经济,面临着无休止的供应问题,但对工人和消费品的需求永远是无穷无尽的。欧洲的经济数据(包括GDP)一直都是正增长且好过预期的。可欧洲反而更接近“衰退”,处处都可以闻到“recession”、地缘政治影响的味道。 如果这是一场经济衰退,那真是一场奇怪的衰退。回顾历史,衰退的形式和规模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近期历史上的几次失业高峰: ● 1990-91年衰退期:失业主要在商业地产和银行业,持续了4、5年才回落至衰退前水平。 ● 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衰退很特别:GDP在持续增长,很难被视为经济衰退,但是股市下跌,让人感到极其痛苦。 ● 2008-09年的金融危机:由于其深度和持续时间之长被称为“大衰退”,失业率上升到10%,房地产市场崩溃,个人破产激增。 ● 2020年疫情带来的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萎缩,失业率飙升至接近15%,但随后在前所未有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的支持下迅速反弹。 所以这里似乎有个“Recency bias”(近期偏见)的问题:大家的认知会收到“近期记忆”的影响——因为我们还记得前两次衰退的破坏力有多大,就认为下一次衰退应该有同样的规模。 但如果说过去几年我学到了什么的话,那就是:旧的经济剧本对当下毫无帮助。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前人经历过的,但他们也没有经历过我们正在经历的——经济因为疫情和地缘突然停滞,大量人工作瞬间停止,但央行和政府铺天盖地的刺激到位,经济市场迅速反弹,数万亿美元直接撒钱补贴,配合超宽松的货币政策。 所以,任何预期经济将遵循通常的“繁荣-萧条”模式的人可能都会将感到失望。旧的经济模型其实无关紧要,我们需要找到全新的东西来指导正在发生的事情。 大卫文(25:00):其实每一次危机、或者每一轮周期来临时,大家都觉得可以根据上一轮周期来预测,比如加息到什么时候结束?但当下市场中可以感受到,很多趋势、驱动因素跟历史每轮周期并不相同。虽然可能会走同样的进程,但是进程中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无论是幅度、时间、还是整个经济的状态,其实都不一样。 所以我们很难根据过去几轮经验完全复制。如果这么简单的话,就不会有“周期”这件事了,大家都看得懂,预期一致,曲线就是平的了。要敬畏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过去的经验只能帮你作些准备,不能预测。 2. 上次FOMC会议回顾 小跑(28:23):上次FOMC会议上,联储又加了75点,虽然看起来还是比较强硬,但加完息后,市场反应似乎很正面。这一次,市场普遍对鲍威尔老师的表现给予正面评价,这一次和市场的沟通表现还不错,至少比上一次的“渣男表现”要好。但他确实暗示可能减少未来的加息幅度。市场马上解读为加息高点已经过了。 大卫文(28:26):在加息的cycle里,其实真正推动市场、推动大家情绪的并不是加息的数字,而是“对于加息的预期”和“预期之外的惊讶”——这两点是最容易推动市场的,而且基本是在加息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当真正产生超预期事件,并且大家开始对于联储既有行为和加息进程预期改变的时候,才会真正的影响到市场。 这一次加息75个点之后市场其实没怎么动。这次的会议其实已经较好地向市场传递了一个预期,市场心理稳定——一块石头落地了,而且落地的姿势跟自己想的又一样。 这届美联储还是比较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去提前引导市场,在引导的时候,市场就会开始“pricing”的过程,最终到会议开始、真正宣布利率决策时,只要跟预期是一致的,市场就会比较稳定,并且去理解联储的操作。这次的FOMC有一个不同之处,“利率前瞻”会被取消——这其实也是给自己留了一些灵活度。其实联储跟我们一样,也是非常短期地在关注市场,通胀也好,就业数据也好,经济动能也好,联储跟我们一样也在关注这“两股力量”的博弈。郑朗(31:42):[图片]这是联储自己做的“衰退指标图”。可以看到,2000年虽然GDP是正的,但其实衰退的指标非常高。这几次有一个共同特点:虽然GDP有正有负,但是美股基本上每次都是“雪崩”。美股崩意味着需求收到了很大打击,因为美国人很多钱都是放在美股里的,尤其是养老金——美股最大的投资者之一。所以美股对于美国人的需求会有很大影响,所以美股崩盘对于美国来说是伤筋动骨的,它真的会影响到经济动能。这一次FOMC加息的决定没有产生太大波动。关于取消前瞻指引,我觉得应该对联储相对宽容些,宏观经济预测本身就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它和我们一样,并没有什么额外信息,也许有些数据能比我们早一步拿到,但这些数据最后也都是公开的。宏观经济本来就是一个多头动态博弈的一个混沌系统,没有人真知道它将来会怎样。小跑(36:04):大家现在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的节奏。可能也都意识到了通胀有可能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或者既是“周期性”又是“结构性”的,有可能不仅仅是疫情和过度刺激造成的混乱,而是世界秩序转变中的乱纪元。当你意识到这一点,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但我觉得联储到了如此境地,可能也是过去做了太多超出自己职能范围之外的事情。毕竟央行的主要任务还是保持金融秩序、货币体系稳定,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股市的稳定也要由联储负责,甚至ESG也和它有关。郑朗(37:12):如果我用体育运动来打比方,联储肯定不是运动员,也不是裁判,也不算是赛事的组织者,他的角色更像是组委会里的一个职能部门,负责运作整个比赛中的一部分(而不是整个比赛)。大家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联储身上,这个本身就是实体经济缺乏动能的表现。如果回到2000年,信息高速公路带动生产力高速发展时,大家并不会天天盯着联储,投资行为也不会跟着Fed宽松和收紧的节奏走。可能直到下一轮技术突破之前,联储还是会被放在放大镜下面被人死盯。我不看他看谁呢?3. 中资海外债券市场的近况 小跑(42:46):两位老师都是海外债券专家。前段时间市场看起来很惨,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大卫文(43:36):现在的惨景并没有改变,依然是哀鸿遍野。而且今年以来,不管是交易量、还是资金赎回,都有进一步蔓延到“卖方”(sell side)的趋势。现在市场最大的问题可以分成两个层面:首先,高收益市场现在基本已经是一个“死掉”的市场了,它已经不再具备帮助公司再融资的功能。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碧桂园,这么一家现在还算谨慎、暂时没有出现信用风险的房企,它的第一笔明年到期的债,现在交易大概在70块左右;而从明年第一笔之后,交易价格降到30~40块钱;后面的曲线基本上是“平”的——这反映出大家已经完全脱离了真实估值在交易,已经不看收益率是多少,企业基本面怎么样,干脆全部基本上都打在违约价的水平。这已经是一个信心崩溃的市场。房企曾经占据中资美元债高收益市场70~80%的体量,现在平均交易价格都已经在三、四十块。这个市场其实缺的是信心,大家对于整个中资地产逻辑的改变,可能真的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才能恢复,至少在短期内我没有看到曙光。而投资级市场跟高收益市场两极分化。前段时间中国三峡集团发了一笔三年期美元债,当时二级市场的曲线大概是三年期treasury加65个基点;结果最后定价是加46个点,大幅窄于它的曲线——说明对于这种企业的需求量非常大,市场上没有东西可买了,大家全部冲到这种没有什么信用风险的大央企上,把它的价格会挤成非常窄。这是一个极度避险心态的体现。这两个市场还是陆续在一个非常分化的极限中继续前行。有人会觉得现在中资美元债的收益率已经处在历史极值了,比发达市场的收益率高不少,但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可以抄底的市场,因为这么高的收益率中依然蕴含了很大的风险。郑朗(47:56):这个市场确实是两极分化:不太好标的完全趴在地上爬不起来,资质好的跪到天上去也买不到,而中间地带几乎没有。我们看看近都是谁在发新债:蚌埠高新投资、丹阳投资集团、长春城市发展、济南高新、绵阳投资控股——基本就是中国市政地图。以前的市场,有央企、有民企、有地产、有城投,而现在的市场只有城投在新发,而且很多还不便宜。某些程度上这是非常畸形的。现在的中资海外债市场好像是一个摔了一个大跟头,跛着脚往前走的感觉,一级二级都很不正常。最终该合并、整合的还是会整合,可能要到那个时候,这个市场才能有一些新的东西出现。此外,还是非常期望看到有一些新类型的发行人,而不只有央企城投。但现实比较悲观,如果如前所述通胀可能是“结构化”的,那就意味着美国的收益率曲线的抬升也是“结构化”的,那么,过去这几年可能真是未来30年内收益最低的时刻了。今年我们还能聊天,也许明年我就得改行了。小跑(51:49):欢迎来到web3。但是在这个乱纪元谁都不好过。加密世界也是一片大熊。我们处在的这个时期,市场全面都“熊”的状态,可能历史上都很难找到。大卫文(52:48):所有资产大类都在受影响,所有人的波动都加剧,各个资产也走向也比较一致,不像以前还有“股债跷跷板”,从债流出去到股,从股去到债。今年明显是流动性驱动,联储在缩流动性,除了加息还在缩表。之前Crypto也许还是吸收过量流动性的地方,但当流动性真的退潮时,所有地方都无法幸免。我想到一个段子:“年少不识城投香,错把地产干满仓”。一切都是因为太年轻,真到了兵荒马乱的岁月,会发现还是“无聊”的地方最安全。— End —嘉宾 | 郑朗 大卫文<p data-flag="normal"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