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英国的“脱钩”

美国与英国的“脱钩”

2022-09-06    33'17''

主播: 墙裂坛【对话/访谈】

269 3

介绍:
自特朗普发起贸易战,美国人提出了与中国“脱钩”的概念。开始还羞羞答答,以贸易逆差、知识产权保护为借口,主要手段是提高进口关税、制裁个别企业,到后来就干脆挑明了,就是不能让中国人像美国人一样生活,中国无论是经济、科技还是军事,都不能接近美国的水平,更不用说超越,甚至在中国爆发新冠疫情初期,美国官员幸灾乐祸地说:正好可以借此与中国脱钩。在这样的情况下,最近推出“芯片法案”之类,就不足为怪了。 美国人这一系列扯下遮羞布的做法,让那些一心想讲道理的人们“无语凝咽”,当然也有不少民粹的人无比愤怒。错愕、愤怒不能解决问题,更没必要针锋相对搞“脱钩”。我们还是要尽可能搞明白他们的脑回路和行为的底层逻辑。 按照当时英国对殖民地美洲的设计,殖民地为母国提供廉价的原料,同时消化母国高价的工业品。因此,鼓励殖民地的富人们炫富、高消费,进口英国的工业制品,殖民地自己搞工业,则门都没有。这是英国的规则。关于“规则”,人们不能就“规则”这个词下道德判断,而是要看“规则”的具体内涵。比如古希腊人说人人都有自由,这是基于奴隶制的自由民所拥有的自由。重商主义规则一直是英国殖民地制度的本质所在。用当时担任过首相的皮特的话说,就算是平头钉或马蹄铁也不应该允许殖民地自行生产!就是要让殖民地在经济上、政治上始终依赖于英国,并不断为英国提供利益。美洲闹独立,说白了,就是要自由发展经济,包括自由贸易、自主发展工业。杰斐逊在写给佛吉尼亚代表大会的说明草案中说:“英国政府一成不变地对美洲实行了一系列压制措施,从而明白无误地证明,英国在精心谋划并系统实施一个计划,要让我们所有人沦为奴隶。”现在被美国长臂管辖制裁的国家或许也可以像杰斐逊一样地看待美国现在的做派。 正是在美洲闹独立的阶段,亚当斯密写了《国富论》,其中篇幅很长的一章专门“论殖民地”。文章一开始,斯密就介绍了殖民地的源起。最早的殖民地是古希腊人建立的。古希腊因为城邦人满为患,就移民一部分人到远处去生活,这部分人到新的地方安家,母邦提供方方面面的帮助,但并不进行统治,而是让其自由发展。因此殖民地与母邦起源是母子关系,最后则是平等互助关系。这些殖民地因为能自由发展,所以迅速富强,有的甚至超越母邦。两个最古老的希腊学派,达理斯学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并不是产生在古希腊,而是产生于亚细亚殖民地和意大利殖民地。这是第一种殖民地。第二种殖民地是古罗马殖民地。古罗马殖民的起因与古希腊一样,是因为人口过多。与古希腊不同的是,他们需要先征服有原住民的地方,然后殖民,同时古罗马对殖民地行使管辖权。因此,古罗马殖民地的发展乏善可陈,往往与母国关系紧张。第三种殖民地就是西方人地理大发现后的殖民地,它的起因与人口无关,完全是一系列意外。斯密说:“一个与东印度通商的计划,于是引起了西印度的第一次发现,一个征服计划,又引起西班牙人在这些新发现的国家里的一切设施。然而使他们去征服的动机,却又是发现金银矿山的计划。这计划,又由于一系列意料不到的事故,居然出乎企划人合理的期望,大为成功了。”“支配着最初计划建立此等殖民地的动机,似乎是痴想与不义。探求金银矿山,足见其痴想;贪图占有一个由从未损害欧洲人,而且亲切殷勤地对待欧洲最初冒险家的善良土人居住的国家,足见其不义。” 斯密分析了当时西欧各国的殖民地制度和发展状况,认为相比较而言,还是英国对殖民地管理最好,英国殖民地发展速度也最快、最繁荣。其他国家基本上都实行的是如同古罗马的殖民地制度,而英国的制度介于古希腊与古罗马之间,即给了殖民地相当大的自治权。虽然是相比较最好的,但斯密并不认为英国的殖民地政策就是好的。 关于美洲殖民地产品输出,英国设定了目录,目录内的商品,只能输入英国。非目录内的商品,可以直接运往他国,但必须是英国船或英国殖民地的船。而且这种船的所有者必须是英国人,船员必须有四分之三为英国人。有些商品,如谷物、腌制品和鱼类,一般情况下禁止输入英国。这些规定,一方面是由英国人垄断殖民地贸易,另一方面,分类也是考虑不影响英国自身的产业和国家安全。比如,有些非目录产品运往欧洲,只限于菲尼斯特雷角以南地区,因为那里的国家都不是制造业国,所以英国不担心殖民地的船把那里有可能与英国制造业产品竞争的商品输入英国。目录内的商品,一些是只有美洲能生产的产品,一些是英国国内缺乏的产品,所以只允许输入英国。目录内的另一类商品,其目的是为了损害欧洲其他敌对国家的。一些是欧洲其他国家的优势产业产品,英国要求殖民地此类产品只能输入英国,并给予关税优惠,可以减少甚至不输入其他欧洲国家的同类产品;另一些是军事用品。目录中有些商品英国也有生产,欧洲有市场,那就必须先输入英国,再由英国商人销往欧洲其他国家。 英国以上这些贸易政策,斯密认为相比较已经是非常宽大的政策了。但这些政策大体上仅限于原料或粗制品的贸易。“至于殖民地产物更精致的加工,英国商人和制造业者要自己经营,并请求国会,以高关税或绝对禁止,使这些制造业不能在殖民地建立。” 亚当斯密用大量篇幅分析批评了这种对殖民地贸易和产业的垄断,认为只有利于少部分人,并不利于国家和大部分人,“富庶殖民地贸易的独占,并不能使任何国家建立制造业,甚或不能维持制造业。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在没有任何大殖民地时,就是工业国了。但自它们占有实际上最富最沃的殖民地以来,便都不是工业国了。”“为了要促进一个国家一个小阶级的利益,独占妨害了这个国家一切其他阶级的利益和一切其他国家一切阶级的利益。”他还说:“对他国产业不正当的压迫,反过来落在压迫者头上,并以更大的程度破坏它们的产业。”这些结论,对我们分析美国产业空心化的成因,是不是依然有效呢?美国变本加厉的长臂管辖、金融武器化、法律武器化趋势,或许就是这种“压迫”趋势的自我反馈。 一篇《独立宣言》,完全可以和中国古代的《汤诰》《牧誓》放在一起读,毫无违和感。《汤诰》是商汤打败夏桀后对诸侯的讲话,说明为什么要造反;《牧誓》是周武王伐商纣前召集诸侯的誓师动员。两篇讲话的内容归纳起来就是,数落一堆夏桀、商纣的不信、不义、不德,所以我们要造反了。《独立宣言》也是如此。 美国独立,或许是无奈的选择,也或许是必然的选择。关键并不在于《独立宣言》中数落的那些英国的罪状,实在还是如果能摆脱英国的那些束缚,美国人可以更自由地在全世界做生意,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经济。英国当然也不愿意放弃对殖民地独占的利益。于是相互的伤害就开始了。 英国国会要向殖民地收取印花税,以弥补为维持殖民地统治的费用,同时增加国会议员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如果不向殖民地征税,许多英国技术工人和制造商有可能被吸引到美洲殖民地去发展,殖民地会很快繁荣,并取得对英国的优势。一些英国人担心,到时候英国将如何统治他们呢?美国这边认为,殖民地是自治的,殖民地在国会并没有代表,英国议会无权收税,所谓无代表不纳税。更何况英国在贸易上已经从殖民地获取了巨大的利益,越加没有理由再向殖民地收税。于是抗议、游行,发表文章、发行宣传小册子。还发动抵制英货运动。1768年的哈佛大学毕业生以及1769年罗德岛学院首期毕业生和他们的校长都是穿着美洲殖民地本地织造的粗布服装参加毕业典礼的。英国人则担心,抵制英货运动会鼓励美洲殖民地发展本地工业。1773年5月,英国议会通过《茶叶法案》,意图达到一箭三雕的目的。原先英国规定,东印度公司销往美洲殖民地的茶叶,必须先运到英国,缴纳英国的关税后再运往美洲殖民地。美洲殖民地闹独立的政治家们说,这实际上收的是殖民地人民的税,要抵制。但美洲殖民地人民也喜欢喝茶,于是长期走私荷兰茶叶。这导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茶叶销量减少了三分之二,亏损严重。《茶叶法案》允许东印度公司茶叶可以直销美洲殖民地,这首先可以挽救亏损中的东印度公司;其次可以让美洲殖民地人民享受到廉价的茶叶,感激英国的善意;第三可以挤出荷兰走私茶叶,削弱荷兰的实力。但这看似美妙的计划,却损害了美洲殖民地经营荷兰茶叶的批发商群体的利益和走私荷兰茶叶的造船厂与船员群体的利益。这立即被美洲的政治家利用,造舆论说英国要通过一家英国公司控制美洲,现在是茶叶,以后会扩大到丝绸、瓷器、香料等产品。这引起了类似虎门销烟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一群人登上东印度公司的船将茶叶统统倒入大海。“倾茶事件”引起了英国方面的极度愤怒,颁布了一系列强制法案进行制裁,其中包括《波士顿港口法案》,法案规定,在东印度公司得到赔偿、税务部门可以顺利收税前,关闭波士顿港口的所有商业活动。这一系列强制法案引来美洲殖民地更激烈的反应。再加上一系列事件,两边走向了战争。 在整个冲突过程中,英国还要时刻提防法国插手。而法国也确实插手了,给钱给武器,送去了“自由女神像”,甚至还出了兵。说白了,就是要削弱英国,这殖民地既然自己失去了,也要让英国失去,自己打不过英国,就支持美洲人打英国人。所谓支持美洲人民的自由事业,只是说辞而已。法国是美国独立前已承认美国独立的国家。 从整个过程可以看到,美国当今一系列的做法,其思维逻辑和做派,和当年的英国、法国没什么区别。这是一种狩猎逻辑。农耕文化和狩猎文化都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文化类型,不宜用道德进行高低评价,但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确实大异其趣。农民更关注的是种好自己的地,周围其他人种得好坏,会观察,会学习,可以嫉妒和羡慕,但不能去破坏与抢夺。狩猎不同,猎人关注的是如何能抢到那猎物,只有自己强大,别人比自己弱,才能保证自己能抢得猎物。所以,不能让对手强大,更不能让猎物变得强大,是重要原则。这对农民来说是不可理解的,凭什么我种地种得好好的,你要破坏我的庄稼,还说我不可以把地种得这么好?这方面,曾经是猎物,后来是猎人,然后被打翻,现在是跟班的日本,应该最有体会。日本由明治维新崛起成为列强到二战战败,用了将近80年时间,由投降而经济起飞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又将近80年了。日本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令多少其他国家羡慕,但安倍晋三这类日本政治家心心念念的是如何丢下战败国的包袱,让日本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有尊严的国家,眼前的富裕,在他们眼里是灰色的。因为日本还是一个被占领的经济巨人、政治矮人国家,实际上不是一个真正的主权国家。可是,美国怎么可能让到手的猎物重获自由甚至比自己强大呢?没有世界格局的大改变,日本的命运即使再用80年也是很难改变的。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罗斯在中国的土地上打起来,结果日本出人意料的击败了俄罗斯。因为观看了有关这场战争的纪录片,在日本求学的鲁迅弃医从文。在中国国内,也激起了人们的希望,认为只要内部团结就能恢复国力,并击败列强。在西方,则引起了新一波关于“黄祸”的想法,西方人警惕日本的崛起是当然的,但更担心的是中国这个庞然大物的崛起。《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中记载,美国冒险家杰克·伦敦(Jack London)在1907年写了一个对70年后的想象的寓言:“1904年发生日俄战争,这时代的历史学家勇敢地记录到,该事件标志着日本进入了国际礼仪中。而这真正标志的是中国的觉醒……(70年后)中国迅速而令人注目的崛起,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其最好的劳动力质量。中国人是勤劳的良好典范。他们一直是如此。从纯粹的工作能力来看,全世界没有工人能比得上他们。工作对他们来说像是用鼻子呼吸。对他们来说,工作像是对其他民族来说到远方流浪、作战和精神冒险那样。对他们来说,获得辛苦工作的机会体现出自由。耕地和永无限制的劳动是他们所有的生活要求及其力量所在。而中国的觉醒给了其众多人民不只是自由,而且是无限制地获得劳动的机会,也获得了最高级之科学机械劳动力的权利。”70年后的1978年,中国真的开始了这个崛起的进程。在他看来,要对抗主宰世界、如此觉醒且势不可挡的中国,“只能通过美国领导的细菌战行动,用种族屠杀的方式来消灭所有中国人。” 今天的美国,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虽然不再追求土地扩张,但是以军事占领为后盾、以科技和金融为手段维持其经济殖民,其思维逻辑和行为逻辑与当年英国并没有什么不同,或者说它们向来如此。军事占领,但不进行直接统治,利用军事、政治、经济、宣传等各种手段不断制造地区动荡以达到控制、颠覆、获取最大利益的目标。特别是在经济、金融、法律武器化上,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当它登上这样的帝国高地,傲慢地面对其他族群的同时,更有跌落神坛的恐惧。那种“只有别人都不可能比我好,才是我真正的好”的逻辑就更加夸张的表现出来。面对这样的庞然大物,我们必须理解它的思维逻辑和行为逻辑。但是,理解,并不是要合理化它的逻辑,认同它的逻辑,甚至顺从它的逻辑。人类经历过狩猎时代和农耕时代,我们不能评判那个是好的时代,这个是坏的时代。但由那时代所形成的思维和行为烙印则深刻地影响着以后的人类,就如同我们的味蕾,总记忆着儿时的味道。如今,人类早已超越了狩猎时代和农耕时代,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需要有所改变。以人类现在和未来的科学技术能力,是可以不需要再为生存而相互争夺,有了改变狩猎思维的物质基础。当你关上了屋门,是把别人关在了门外,但也把自己关在了屋内。简单的关门,不是手段,更不是目的。门是用来开和关的,不能一味地关,也不能动不动就关,关门会影响室内的空气和采光。从美国独立的过程看,各种制裁、脱钩措施,所造成的伤害都不是单向的。美洲抵制“英货”,不久就因为富豪们耐受不住粗布衣服、不愿意饿死在爱国主义的粗茶淡饭上而偃旗息鼓。目前的欧洲,包括英国,正面临着制裁俄罗斯、抵制欧罗斯石油天然气与“饿死、冻死在爱国主义的粗茶淡饭上”的两难选择。英国当年对美洲殖民地的各种制裁,包括出兵,并不能阻止美国获得和发展各种技术,也没能阻止美国发展自己的工业以及与世界各国发展贸易。美国独立,只是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主权自主,没有,也不可能在经济上、文化上交往上与英国脱钩。地理大发现,或者美洲殖民地的建立,本身就是封锁的结果,或者说是为了突破封锁、寻找新的欧洲通往中国的商贸通道的结果。美国独立,是美洲殖民地为了突破英国的经济禁锢,寻求自主发展工业并与世界其他地方平等贸易的结果。面对美国在全世界大搞长臂管辖、经济遏制、科技封锁,与中国搞所谓“脱钩”,我们需要有新的“大发现”,超越狩猎文明和农耕文明,在提升自己科技能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同时,以大开放突破它的大封锁。面对已经瞄准你的狩猎者,自我收缩、自我封闭,结局只能是束手就擒。— End —文/主播 | 刘晓春编辑 | 坛子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上一期: 四百年前的天花
下一期: 手段的变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