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农民两年后再聚首

后浪农民两年后再聚首

2023-04-27    79'52''

主播: 墙裂坛【对话/访谈】

284 2

介绍: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陈钦若。还记得两年前我采访了两个喜欢农业的小伙伴吗?做了一期节目我们聊得很嗨。当时的听众朋友们还在吗?我们想让你们知道,这两年半的时间里,我们三个依然坚持着农业,归来仍是少年!那么,两年后,重新介绍一下大家吧~· 本期嘉宾 ·Hank,这两年回到农村,成为了黑龙江省乡村振兴队伍中的一名年轻Lucky 陈幸运,目前在堪培拉学习与农业相关的公共政策· 客座主播 ·陈钦若,目前在做乡村振兴基金和其他影响力投资基金· 本期话题 ·保持我们墙裂坛一贯鼓励大家听播客的风格,我们在这里只划重点。1. 这两年在乡村和农业上的实践,让大家意识到了什么?2. 进一步讨论&#160;3. 政策和三农问题(三农:农业、农村、农民)&#160;4. 通过上文,有什么视角是我们从自身可以出发去转变的?5. 这两年有没有一些坑?如何度过的?6. 寄语。深入聊一下中国农业和乡村振兴的感想:01&#160;这两年在乡村和农业上的实践,让大家意识到了什么?Lucky陈幸运:现在有一个国际课题是减贫。尤其是对于净进口国,比如肯尼亚,气候变化、粮食减产、粮食价格波动,他们承受了大部分的压力。尤其是低收入人口影响更大。我接下来的研究方向是气候变化和区域性贫困之间的关系。钦若:我有同感,农村似乎是城市的粮食输血机,加上经济变化的不确定性和产业链的转型,压力仍然是给到了农村,导致他们更加脆弱且容易承受更大的负担。我们是不是应该从这个宏观的体系去思考,如何可以透过不同的经济、产业、商业模型去改变这个现象,又或是平均分配这些粮食问题的压力?Hank:上次咱们聊完不久我就决定回来家乡做农业,我家乡在中国最东端的抚远,人均耕地面积在80亩以上。所以这里每户的种植面积都在500-1000亩,所以我们的种植非常适合使用农业无人机。但是我回来之后发现因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科技化数字化的东西落地有很大困难。那么新一代的农民才是使用无人机种植的主体,会打游戏的年轻人上手很快。我们现在做了一个软件,通过合作社设计数据信息,刻画农民画像,了解他们每一个农民从事耕种的一些特点,优点和不足。然后就是教农民如何科学的种地,不要说那些专业名词、晦涩难懂的科学理论。你只需要告诉他们做什么就行了。02&#160;进一步讨论,刨根问底。钦若:说到农村文化水平低,但是大部分人都有智能手机了。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事情按道理都可以传递到任何一个角落、按道理他们可以接受更多的新鲜事物。可是很多时候他们只是在网上吃了一个瓜、与他们的生活模式无关的瓜。那我要刨根问底,为什么农村还是无法接受像hank刚刚说的那些新事物和科技呢?我在工作的时候,有一位建筑师跟我说,中国大部分设计师不能设计出令乡村尊重的作品,是因为他们不能跪下来、跪在土地上。这让我有很大的触动。还有,我们从秦始皇开始的一套农业生产劳作体系,是一套生活管理模式、根深蒂固的套路,深刻的经验,其实也不是糟粕。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大城市的基金公司基本没有做好乡村振兴基金的KYC(就是客户认知)。因为在这里农民是客户还有利益相关方,那么,什么样的技术、认知观念,更加适合我们的客户,我们给他们提供的是什么样的服务,都有待进一步反思。Hank:他们的知识结构分下面几块:1学历,通过学历他获取知识的渠道和环境是不同的。2他们目光所及的事情。农村人更关注的不是国际上有啥精彩的事,而是谁家狗生了两个小崽子、猪生病了、明年买什么种子。另外,他们不一定有什么规划,今天有没有饭吃、有酒喝。对于农民他们想知道你教我的东西能不能提高粮食产量、挣到更多的钱。而不是理想、梦想、10年的规划。这些事情农民不想跟你谈。Lucky陈幸运:现在的信息获取分厂碎片化并不是适合学习的渠道。比如一个机构或政府都有一套不需要完全打破的经验和基础构架,那么学习和成长是一个长期的事情。我觉得需要一些激励机制,或者降低他们尝试的机会成本。所以我们需要这些管理经验去促使他们学习。另外就是系统化的知识学习、通过合适的渠道去教育农民。我觉得问题不在于农民,而在于系统。另外,被讨论的人再被塑造。也就是说,像你说到的建筑师说的,我们在城市里听到的,不是第一手信息。都是被解释、解读过的。还有就是框架,因为长期处于一个框架里,就需要更换激励机制,因为现有的激励机制可能对农民的影响很弱,才没有看到变化。比如农民对价格相对敏感,那么他们的激励机制体系在针对农产品价格上就是不同的,他们对于科技的学习方式也会因为他们的激励机制而与城市有所区别。比如南方土地需要精耕细作,那么他们也许还没有找到最适合的科学工具,那么整个的系统就需要有所区别。03&#160;政策和三农问题(三农:农业、农村、农民)Hank:&#160;我认为三农问题是正确的。如果政策可以完全的落实,他们一定是可以发挥很好的效果的。但是中国和外国不同,政策落实要靠人。首先,国家颁布农业政策是宏观的,落实下去有面目全非的风险是因为各地方情况不同,就比如南北方人均耕地面积和物产不同。如果说机械化作业或整合零散农民共同耕种,就是更适合南方的政策。因为北方500亩才算是小农户的话,这个政策就无法应用了。所以在政策落实上需要根据当地的实地情况去应用,落实政策要一些时间、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其次,老百姓的接受度不同。我认为农民有两个特点:朴实且精明。精明在如果是一个新的事物,首先他不太会接受,而是会有一定的设防,怕被占便宜。朴实在于他们无法很全面的看待整个农业政策,为什么国家要这么做?如果老百姓接受了,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如果配合政策,我会不会被骗或利益受损?钦若: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如何把政策更加高效的落实到乡县村镇里面呢?我们今天机会很幸运,可以具体聊到这些刨根问底的问题,因为想要做乡村的人很多都没有机会去了解真正的乡村。Hank:&#160;农民的事情要让农民自己解决。如果你有一个好的想法,一个好的政策,一定不能按照咱们北上广深这些人的想法和操作方式去实施,因为从文化背景到环境,到当地的风土民情,一直到这个社会环境,跟北上广深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环境大相径庭,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当地农民,让他来想办法。我们要做的只是在他想的基础之上,找到资源帮助他,这样做我们也有合作的空间,然后让老百姓来操作这个事情。钦若:但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尤其是我们这些“喝过洋墨水的人”。另外,我所了解到、接触的乡村政府对自己的工作的充满热情和热爱,每天都很辛苦的在做事情。那么基层政府如何可以更有效率的工作?是不是应该更有技巧的工作?Hank:&#160;宏观政策落地和细则匹配都需要政府和农民之间良好的互动。基层政府是否高效从重要级别看应该是“知识、技术、沟通、热情”这样的顺序,然而往往有些时候实际上是反过来的,他们很有热情,但也许不得章法,缺少一些方法论。Lucky陈幸运:而互动的基础是信任。第二就是技术能力和技术背景。从本地的微观角度寻找优先级别、方向重点,以及如何调整来适应本地的发展。像hank这样的新农人如果愿意去农村,可以更快的解决一部分问题。其实现在基层政府有很好的知识背景和技术能力,如何在落实好政策的同时做到很好的沟通是更高的要求,因为经济链条和社会形态发生变化,对基层政府的工作要求更高了。04&#160;通过上文,有什么视角是我们从自身可以出发去转变的?钦若:我们要从了解对方需求的角度去认识基层政府和农民,与他们建立理解和信任的桥梁。还有就是把自己放下,多为他人考虑。Hank:我们可以改变原有的思维结构,并且理解乡村的“人情世故”。(此处有瓜大家可以听一听)Lucky陈幸运:还可以把人情世故看作是利益相关方,寻找人群中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共利的方式进行工作。05&#160;这两年有没有一些坑?如何度过的?Hank:首先是听不懂,我们和农民的语言完全不同。他们说的每一个字我都认识,可就是听不懂。他们也觉得不能理解我。后来就经过了很多试错,每次做错了就想为什么,然后问当地的朋友他说这话什么意思,想表达什么。因为有的人不是把话条理清晰的说出来,更多的是一个大概,这也是一个农村的环境和社区风俗决定的。我必须去适应。第二就是起的非常早,生活节奏和城市极其不同。抚远2点钟天就亮了,早晚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同的概念。第三就是他们觉得我飘在天上,有仙气儿、不务实。就好像你们投资公司一样,咱们在北上广深觉得已经很务实的事情,在这里还是飘在天上的。所以应该更加落地,更加踏实。而且我也一直提醒自己,飘一飘也行,但是也要落在地上。农村和城市最大的区别就是行业没有那么细分,所以城市思维在农村是找不到应用的。<strong style="color:#FC5832;word-break:brea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