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互联网新规放入中国银行业的历史长河中,就像一颗流星体

把互联网新规放入中国银行业的历史长河中,就像一颗流星体

2021-02-24    67'03''

主播: 墙裂坛【对话/访谈】

240 2

介绍:
几天前,互联网新规发出后,银行业界的朋友圈吹过阵阵哀鸿遍野的清凉之感。它就像是一个“回车键”,宣告着一个“金融创新”段落的结束。“中国金融交响曲”似乎又回到了“工农中建交邮和大股份制银行”的主旋律——这几年新崛起的其它所有“新业态”,都变成了弱弱的和弦,甚至进入尾声。要理解任何可以称为“一个时代的转折点”的事件,都要靠历史。要理解这段插曲,要回到整个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历史中——我们也许会看的更明白一点。刘院长爽快地接过了导游的帽子,带我们解读新规,回顾历史。01解读新规内容:哪些内容才是最关键的? 为什么大家对互联网新规的解读情绪都很利空?经过几年的金融创新探索,大家应该看明白了:传统终将回归本源。最关键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合作商业模式:“风控能力输出”这种商业模式将面临灵魂大考。城商行、没有直销银行牌照的中小银行、外资银行前景似乎很暗淡:地方性银行如果只能“画地为牢”,只能在一个区域开展业务,还会有新业务机会吗?从一个银行经营者的角度,刘院长是不会主动依赖于互联网公司联合贷款业务的:这是一件“为别人做嫁衣”的事。02从中国现代银行发展历史看银行经营的本质从钱庄票号、外资银行国际贸易、到新兴工商企业。我们以为西方银行一开始就和我们的钱庄不一样,其实差不多:西方的“bank”在逐步过渡为工商企业贷款、寻找殖民地贷款的过程中完成了转化;而我们也有银行替代钱庄的过程。银行必须有自己的客户——且客户是自己能够把握住的。退回来,重新开始服务真正该服务的客户,做该做的市场——才是小银行的未来。03最后能够持续顺利发展的还是大银行?中农工建交、城商行、民营银行、互联网银行,各自发展的不同的历程。有时候有些政策会有偏向,但是类似《互联网新规》一类的政策,更多是一把尺子——规范基本的衡量标准。对国有企业、政府平台业务的同质化竞争:银行能不能形成各自的特点和市场?所有银行都去分大银行那一杯羹,不是正确的做法。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企业都应该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但这需要不同的金融机构各自去寻找;而不是清一色做大银行的业务。改革开放40年以来,从最初只有一家人民银行,到分离、形成四大专业银行,再到成立城市信用社、成立股份制银行——目的始终是鼓励竞争,打破四大行的垄断——所以不存在“保护大行亲儿子”的问题。从全世界的主要经济体来看,中国银行业大银行的集中度其实是最低的。04实体经济时代产生和构建起来的现代金融体系,还适用于未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经济时代吗?假如几千家银行现在全部都回归本源,专注支持本地经济发展,在现在这一个缺乏新的生产力发展动力的宏观条件下,中小银行要怎么增长,甚至维持?面对未来,还要回归本源?应用万物互联以后,信息更快,能不能加速资金的流转,减少整个平台的资金的信贷量,降低它的成本——才是互联网金融更需要研究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创新——而不是贷款越多越好,利率越高越好。科创、文创、康养、数字经济——银行在哪个领域有创新成功的可能?它们都适合银行用贷款来支持吗?供应链物联网可能是银行未来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但是必须转变思路——因为很多问题不是资金、贷款问题,银行需要把自己融入到整个链条中。但可能赚到的不是利息、贷款量,可能要有一个新的衡量指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和虚拟经济,本身已经是一个统一的海洋,所有的东西全是通的,每一个“byte”都可以在互联网之间无任何阻碍的流转——现有的金融体系可以支持吗?05一个棘手的问题——监管无论如何都要以监管为准绳——它依然是影响银行经营最大的要素。但是“一刀切”能不能解决问题?野口悠纪雄《泡沫经济学》:日本经济“1940 年体制”:这套以举国之力来支援战争的国家总动员体制,在战后也毫发无损地被继承下来,构成了战后日本经济体制的基础。也深深影响了银行业——政府限制银行利率,人为保持较低利率,银行掌握了对企业进行资金配给的大权,政府既不让任何金融机构破产,也不允许新的金融机构参入。不能把西方国家和我们国家简单比较:西方城邦制国家历史格局,国家和国家之间贸易交易频繁,需要公共规则,会形成自然的市场规则。但中国一直是大一统国家,始终是政府主导为主——金融银行业同样如此。很多东西一旦政府不管,就会变成没有规则——会带来很大问题。—  End  —互动方式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图片]请注明:坛友微博:@墙裂坛 @肖小跑您还可以在哔哩哔哩B站收看《墙裂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