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2022-08-23    01'02''

主播: @心语@

50 0

介绍:
「原典]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注曰:“离而用之则有五,合而浑之则为一;一之所以贯五,五所以衍一” 王氏日:“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件件依著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译文]天道、德行、仁爱、正义、 礼制,五位一体,密不可分。 [译文] 天道、 德行、仁爱、正义、礼制,五位一体,密不可分。 [释评] 修身是为人处世第一要 义。儒家思想强调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前,先要修身。只有做到诚挚待人、光明坦荡、宽人严已、严守信义,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和支持,为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素书》将“道、德、仁、义、礼”作为人生大格局的组成部分,并认为这五种品质缺不可。 个人修养的提升过程实际上是“修心”的过程,即心的建设。这是自我改造的开始。美德不会从父母那里遗传下来,它需要逐渐培养。大人物都出自我训练,从没有哪个人生下来便胸怀大志、正直高尚,因此,要从领会“道、德、仁义、礼”五种品德开始,-点地积累、点点地培养, 最后实现由人生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向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改造。 自然境界是最低层次的,这个境界中的人做事总是依照社会习惯或者县依照本性而为,完全跟看天地的运较面运转,浑浑照照、得过且过。功利境界中的人,对于人生比自然境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们明白自己行为的目的和意义,懂得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会努力奋进。但他们仍以“功利”为行为的出发点,他们的动机是想换取更高的收益。这两种境界很容易达利之后的道德与天地境界,便非常人轻易所能达到的了。 道德境界,即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心中除了“我”之外,还有一个社会、一个全体,他们了解个人是社会的部分,因而他们的着眼点是在公而不在私。古今贤人及英雄便是已达到道德境界的人,利他最后一种境界是天地境界,达到这-境界的人认为在社会之上尚有 历个更高的宇宙。个人不能离开宇宙而存在,因而人不仅是社会的一员,也 是宇宙的-部分;人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所以,对他们而言,无所谓生,亦无所谓死,一切皆以服务宇宙为目的。 四种境界间的差异显而易见,普通人都在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中徘徊与自我折磨,贤能之人则在道德境界中为社会、为民生谋福利,而圣人则在天地境界中“赞天地之化育”。境界不同,人们见识的世界也不同。 说得简单一些, 境界不同即是人们的价值观不同。价值观是人们处理各种问题的依据,能赋子人力量去采取行动。而价值观正确与否,则取决于个人的思想修养。很难想象一个推崇个人利益的人会 为组织的发展捐献全部财产。同样,一个具有很高修养的人不可能为了个人私利而损害国家的利益。因为有较高的觉悟和正确的价值观,人们才能不仅仅为个人利益行事,而且能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待事物。 道、德、仁、义、礼,本质上是一个原始本体的五个范畴之外化,无论三教还是其他用于治国兴邦的思想体系,无不将道德作为改造世界的根本。老子说:由于世风日下,人们距离天道本有的和谐、完美越来越远,人心日益丧失先天的淳朴、自然,矫情、伪饰成了人们必备的假面,所以才不得不用伦理道德教育世人,当用道德教育也不起作用的时候,只好提倡仁爱。当人们的仁爱之心也日益淡薄之时,就呼吁要用正义,在正义感也丧失殆尽后,就只能用法规性的礼制来约束民众了。 因此,道、德、仁、义、礼,这五个方面是天道因时因势之不同而权变使用的结果,实际上是一-而五、五而一的不同说法和解释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