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分行—杨华、王帅《悲壮史诗:湘江战役》

南阳分行—杨华、王帅《悲壮史诗:湘江战役》

2021-05-10    11'56''

主播: 浦发银行郑州分行

458 1

介绍: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学党史,守初心 悲壮史诗:湘江战役 如果说长征是震惊寰宇的壮举,那么,红军突破湘江战役,便是这一壮举中令人瞩目的巨大红色惊叹号,它因惨烈、悲壮和辉煌而格外令人刻骨铭心。在那生死存亡的绝境中,我们的先辈是以怎样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杀出一条血路,把中国革命的火种和希望带向前方? 两次错失渡江良机   1934年11月中旬,中央红军突破***军第三道封锁线后,由湖南省南部向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前进。***为将中央红军歼灭于湘江以东地区,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16个师共77个团分五路专事“追剿”;并令桂军5个师在全州、兴安、灌阳等地阻击红军;令粤军4个师北进粤湘桂边,阻止红军南下;令贵州省“剿共”总指挥王家烈派有力部队到湘黔边堵截,总兵力近30万人。 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人博古(秦邦宪)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一味退却逃跑,消极避战。   1934年11月下旬,从中央苏区出发的红色大军,连破敌人3道封锁线到达湘江边时,已成疲惫之师。此时,***已然判明中央红军的突围意图,任命湖南军阀何键为进剿军总司令,凭借湘江天险设下了第4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的***军队,在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了一个绝杀之阵。   事实上,陷入绝境之中的红军还有机会——桂系白崇禧既怕红军,又怕***,做出了既反共又防蒋、只追击不硬堵的决策,于11月22日将主力由全州、兴安地区退到桂林东南的恭城龙虎关地区防堵,在全州、兴安一线留出一条通道。此时,如果红军能抓紧时间轻装急进,则可在一昼夜间渡过湘江。但不肯丢弃辎重、背着重包袱的部队,仍按部就班地行进,耽误了宝贵的时间。   然而,绝境之中红军仍有化险为夷的希望。到27日,广西全州以南至兴安的几十里湘江依然空虚,如能阻挡全州守敌南进,抓紧一两天内快速过江,就可避免重大损失。   但是,历史的结局却是那样的出人意料。行动迟缓的中央纵队舍不得弃掉辎重。当时彭老总就气愤地说:“这样抬着‘棺材’走路,哪像个打仗的样子?!”   两次渡江良机稍纵即逝。于是,一场空前惨烈的血战不可避免地到来了。进退维谷中的红军,走到了生死存亡的一刻! 为掩护中央、**纵队及后续军团渡过湘江,红1、红3军团奉命在桂北湘江两岸的新圩、脚山铺、光华铺等地区,构筑工事,阻击***军。28日,桂军第44师在炮火掩护下,从灌阳向新圩之红3军团第5师前沿阵地发起进攻。第5师凭借有利地形沉着应战,奋勇抗击。桂军正面进攻受阻,遂以一部兵力从侧翼迂回,第5师被迫退至第二道防线。 29日,桂军第24师及第7军独立团投入战斗,并有飞机支援,战斗更加激烈。红军与桂军展开白刃战,但终因力量悬殊,第二道防线被突破。第10团凭借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打退桂军多次冲击,并趁夜暗主动出击,守住了阵地。 30日入夜,湘军迂回侧击,红1、红2师为避免被分割包围,先后退至夏壁田、水头、赤兰铺、白沙铺一带。桂军改变战术,在正面进攻的同时,主力沿湘江西岸向界首之红4师第11、第12团侧后攻击。 长征途中最危险的时刻,那一天,湘江是一条血洗的河。   宽阔的江面上,浓烈的硝烟中,红军踩着早已磨穿的草鞋,行走在浮桥上。头顶上,几十架飞机轰炸着、扫射着,行进的队伍中不断有人倒下,落入江水,和着那些死亡的骡马、散乱的文件、零落的钞票、圆圆的斗笠……   那一天,湘江是一座血肉铸成的丰碑。   那一天,是1934年12月1日,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的最后一天。 中革**命令红1军团不惜任何代价守住阵地,以开辟西进的道路。拂晓,湘军在飞机掩护下,采取正面攻击与迂回包围的战术发动猛烈进攻。红1、红2师奋力拼杀,掩护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于17时前渡过湘江,向西延地区前进。   这天下午,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趟着刺骨的江水踏上湘江西岸,回头看时不禁热泪盈眶,他的身后只剩了一个小红军,肩上还扛着一架油印机。   一批一批将士倒下来,一批一批又往前冲。此时集党政军权于一身、年仅27岁的博古全然没有了当初的自信,方才意识到共产国际对他这个全无军事斗争经验年轻人的任命是如此荒谬。   ***在过江人流中发现了毛泽东。这对昔日的战友相互对视却只能默默无语。毛泽东这位卓越军事家面对这惨烈的一幕,却无能为力。   从此,当地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在以后的年代里,聂荣臻元帅回忆起1934年11月30日和12月1日这两天,认为那是长征途中最危险的时刻。 12月3日,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进入西延地区。此间,红3军团第6师第18团在由新圩向湘江撤退中,被桂军分割包围大部牺牲。在新圩、脚山铺、光华铺阻击战的同时,担任红军总后卫的红5军团,在永安关、水车一带阻击“追剿军”第3路的追击,掩护中央、**纵队及红军主力渡过湘江。该军团第34师和红3军团第18团余部被阻于湘江东岸,转战于灌阳、道县一带,虽经英勇战斗,予敌重大杀伤,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包括师长陈树湘在内的绝大多数指战员牺牲。 本可避免的历史悲剧   湘江战役虽然粉碎了***军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也是中央红军长征后损失最大的一次作战行动。连同前3次突破封锁线的损失(包括非战斗减员),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被俘约6千人。殿后的红八军团不复存在。湘江东岸的红三军团六师18团和红五军团34师全军覆灭。其余各部编制在湘江之战均只剩不足半数,官多兵少,红军大量缩编。   悲剧,本可避免。只是,历史无法改写。   本来,突破敌人第三道封锁线后,毛泽东曾建议,利用湘南守敌比较薄弱,而我党在该地区影响比较大的条件,在湘南地区打几仗,消灭敌军一路或一部,以扭转战局。一如毛泽东之前提出过的所有正确建议一样,这条建议毫无例外地被掌握着红军指挥权的博古、李德等人拒绝了。   面对敌人布好的口袋,毛泽东再次建议放弃渡江,进入湖南腹地薄弱地区,遭李德再次拒绝。 此战之所以能够保住红军主力部队渡过湘江,是因为红军指战员在作战中具有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英勇的献身精神,阻止住了敌人的进攻。而红军之所以遭受了如此重大的损失,则主要是因为“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没有充分发挥红军的长处,行动迟缓,战略战术指导上更是存在着严重错误。   血战湘江的惨烈,使红军对“左”的错误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也宣告了王明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彻底破产。就连为人谦和的***,也坚决反对洋顾问李德再来指挥红军,越来越多的红军将士呼唤毛泽东出来领导红军,为随后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条件。 穿越历史的沧桑,回望苦难和辉煌的岁月。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