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嫉妒的蛇钻进你的心里,这条蛇会腐蚀你的头脑,毁坏你的心灵。——亚米契斯
有个关于忌妒的故事:有个人遇见上帝。上帝说:现在我可以满足你任何的一个愿望,但前题就是你的邻居会得到双份的报酬。
那个人高兴不已。但他转念一想:如果我得到一份田产,我邻居就会得到两份田产;如果我要一箱金子,邻居就会得到两箱金子;更要命就是,如果我要一个绝色美女,那个注定打要打一辈子家伙就会得到两个绝色美女......
他思来想去不知道要什么才好,因为他实在不甘心被邻居白占便宜。最后,他一咬牙:“哎,主啊,你挖我一只眼珠吧……”
世间好妒者的心灵仿佛真的被猪油蒙蔽了,他们不选择共赢,而是选择同归于尽。真是令人大跌眼镜,实在太不可思议。
事实上,这种出于妒忌而自损损人的事在世间竟广泛存在。比如,生意上的恶意竞争者,彼此都往对方的脖子上套绞索,非要把对方整死,自己独占市场。结果就是两败俱伤,谁想没有好处。
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行为,即便用在真正的敌人身上都不合适,何况用在非敌人身上呢?
忌妒实在是心灵的癌症,一旦扩散开来,就有销魂蚀骨的腐蚀力量,让人变成一个极端狭隘的人,甚至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
历史上出于妒忌而害人者比比皆是,比较著名的有庞涓由妒忌他师兄孙滨的才能,就设计对孙膑施以膑刑,剔了他的膝盖骨,妄图使他变成一个废人。
结果却在马陵战役中被孙膑打败,其本人也死无葬身之地。
还有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三番五次地加害,竟然说出:“既生瑜,何生亮”这种埋怨上天不公的蠢话来,结果却被诸葛亮活活气死。
可见,被妒忌心控制的人都会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到最后“反误了卿卿性命”,实无一分一毫的利益可言。
忌妒这种心灵的癌病,像周瑜这等才高八斗,风流儒雅的人的大人物都不能避免,何况一般的世俗小人,他们更是变本加厉,在伤害人与打击报复上更是无以复加。
妒忌的人失去了平常心,就是因为见不得别人的好,想方设法损害别人,结果也连自己的好日子也搭上了。这实在得不偿失,绝非智者所为。
其实,妒忌这种毛病,它的范围之广,令人难以想像,甚至很多的智者、长者都不能免俗。只有圣者能完全克服这种毛病。
不过,智者或长者的妒忌多表现在对他人的名望或德行的妒忌上。
比方说,好名这个恶习家家都会中招。但是,这种妒忌属于雅妒,虽然智者也会妒忌,但他绝对不会采取打击报复的行为对待被妒忌者。这就是跟世俗小人的本质区别。
像庞涓和周瑜,他们虽然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实际上还是没有脱离世俗小人的劣根性,心胸狭隘,害人害己。仿佛与他们的“智商”并不匹配。
但人的妒忌心一生起来,智商就迅速降低,该看见的东西也看不见了,不该忘记的东西却都忘记了。这就是无念的表现。
于是,妒忌使人的内心变得狭隘、无智、软弱,就不能够再成就大事业了。
人说“心底无私天地宽”,这个妒忌的劣根性就是无私心的大敌,将本就广阔无垠的心灵囚禁一隅,于是,妒忌者其天地便小了,小成了坐井观天的境界,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因为这个世上从来没有妒忌心强的人能成就大事的,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其狭隘的心灵所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有才无德,或者叫德不配位,绝不会有好结果的。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说,女人的嫉妒大多与容貌、衣着和财产等有关,男人的嫉妒则与才能、智慧和力量有关。
这句话说得很中肯,通过以上的事例可见,男人通常在征服世界的力量上与他们争斗,争斗不过,就会产生妒忌与伤害。而女人的妒忌心则是无所不包,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它更似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大有把世界烧得一堆劫灭之势。
有人说女人是天生的妒忌狂,这话还是有点道理的。她们的妒忌的范围比男人要广得多,那种不依不饶的狭隘自私的程度,也让男人自愧不如。
历史上,有些妒忌心强的女人,尤其是围绕一个男人争风吃醋时,他们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泼硫酸、下毒,陷害挖对方的眼睛等,所有男人所不敢使、不愿使的手段,有些女人都使得出来。
古时候,有个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说宋真宗的爱妃李宸妃怀上龙种,即将诞生一个小皇子。
另一个嫔妃刘妃出于妒忌,便与太监郭槐合谋,在刘妃生产的时候,用一个剥皮狸猫把宸妃所生的小皇子给掉了包,然后把小皇子扔进了护城河。并陷害李宸妃,使得她被打入冷宫。
这种赤裸裸的犯罪行为,正是由妒忌心,导致争宠争权的罪恶心理所导致的。
后来,廉洁的包拯主持正义为李宸妃翻案洗冤,就把李妃和太监郭槐一干人全部正法了。李宸妃终于获得了自由,并回到了皇帝的身边。
这叫人想起了另外一个小故事:有只雄鹰妒忌另一只比它飞得更高的雄鹰,于是,它就对猎人说:“你把它射下来吧。
猎人说:“好,你给拔根羽毛下来,我把它插在箭尾上,好把那鹰射下来。”于是妒忌的雄鹰就在自己的尾部拔了根毛交给猎人。
但是那鹰飞得太高了,箭到半空就掉下来了。猎人说:“你再给我根羽毛,我再射一次。”
于是,妒忌的雄鹰又在自己的尾部拔了根毛给猎人。
当然,还是射不下来。一次又一次……
最后,妒忌的雄鹰身上已经无毛可拔了,并且再也飞不起来了。
猎人转向它说:“那么我就抓你好了。”于是就把这光秃秃的,妒忌的鹰抓走了。
美国大思想家爱默生说,凡是受过教育的人最终都会相信嫉妒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妒忌心本身是一种搅扰自心,使它丧失清净、稳定的状态,而由于妒忌所采取的伤害行为则是损人不利己,甚至害人也害己的行为,犹如仰天唾人,唾还己面,最终都会使自己损失惨重,不可不慎。
佛法中把妒忌列为重大的烦恼之一,妒忌的人内心不快乐,也不能给人快乐。
当然,一般来说,妒忌是正念不足的表现,妒忌者不能聚焦于自己的目标,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关注他们的得失,并联系自身的得失而产生妒忌。
佛陀主张修四无量心,主要是修喜无量心来对治妒忌心,其方法就是对他人的所得表示随喜。立足于善道善行,凡一切善的,亦皆随喜功德。若能长期坚持,就可以消除妒忌心,心量变得很广大无边,这也是幸福生活的秘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