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史怀哲说:“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
著名学者马斯洛起初只是个行为主义者,他的主要工作是观察和研究黑猩猩的性行为和控制欲。
在他看来,人跟黑猩猩是一样的,其行心理与行为均有高度的相似之处。然而,当马斯洛婚后两年,他的儿子出生之时,他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憾了。
看着幼小的婴儿,他发出于由衷的感慨:人何止是一个动物,他的生命绝非如此简单!
他终于发现:生命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在其背后有着丰富而美好的精神根源。生命是永远值得敬畏的。
后来,马斯洛放弃行为主义的研究,转而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并获得了非凡的成就。
敬畏一词,本身就令人敬畏。敬畏不是恐惧,而是自觉地臣服,人们尊重真理而不违逆之,尊重生命而不残害之,可以算得上有敬畏之心了。
然而,敬畏来自于生命体验,而非教导。所以,敬畏在人的头脑层面是绝不可能发生的,它只会存在于有心人的神秘的生命体验里,并在那里绽放它的花蕾。
有敬畏心的人愿接受生命有其神圣的来源,而不像一些人只会盯着人的兽性做文章,更不能简单地把人等同于动物,而忽视了人性的精神内涵。
专家也这么认为,比如法西斯毁灭人性,滥杀无辜,就是因为他们把异族人民当成动物看待,完全没有生命的敬畏之心。把别人当成动物,任意的欺凌与伤害,这本身也是把自己降低为动物的表现。
大自然中,遵循“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丛林法则,有的人认为人类社会也是这样。
这个说法,表现上看起来有一定的道理,究其实质,却是极其荒谬的。
虽然说人类在各种资源的竞争上,甚至比动物还要巧诈凶猛,但是人毕竟是人,他的精神性是远远超越其物质性的。人可以放下他所拥有的一切去修道,证得无上菩提,这个在动物世界里是不可能发生的。
弱肉强食,只是在人心尚未觉醒时的一个暂时的状态。在人类为自身所规划的大同社会里,就不会有这种现象。当越来越多的人走向了觉醒,世间就只有慈悲喜舍,而不会再有任何的争斗,更不会食用同类的肉。
觉醒的人大公无私,创造和奉献是人生的主旋律。
迷悟的人自私自利,只讲索取,占有、攻伐、巧夺,他们并不知道占有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便永在生死轮回中飘荡。
所以,敬畏是觉醒的表现,有敬畏之心,是觉醒者的特质。
新佛系生活方式崇尚觉醒,是有敬畏的正念疗愈的生活方式。敬畏能够疗愈人的自私、狂妄、暴力等心灵创伤,使人获得清净、平和、安泰的心境。
哲学家周国平在《尊重生命》一书中说道:“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这跟新佛系生活方式的理念一脉相承。新佛系去掉了旧宗教信仰的干扰,同时获得它自身的信仰生命,那就是对生命本身的信仰。
正念就是对生命的正念,疗愈就是对生命的疗愈,信仰也就是对生命的信仰。
当对生命产生信仰的时候,正念就随之跟,疗愈也即同时发生了。
人生有许许多多的烦恼与痛苦,本质上来自于对生命本身的贱视。
种种原因:
有的人因为不满意家庭,
有的人因为不满意长相,
有的人因为不满意能力,
有的人由因为不满意财富……
于是,就把自己的生命看得一文不值。在社会、在别人碾压它之前,先把自己碾压过。
那么,他们的生命不再是一个祝福,而是一个负担。
他们失去了评价生命的正确标准,而以身外之物的多寡来褒贬生命的价值。正是由于对生命缺乏敬畏心所造成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迷失,更是对生命的亵渎。
而世上所有的幸运都是为敬畏生命的人准备的。因为他们有一双慧眼,能发现生命本身的奇迹,更能发现平凡生活中的感动。
比尔在一次意外事故中眼睛受了伤,视力不断下降,几个月后将完全失明。妻子为了给他能见到光明的日子里留下点什么,决定把家具和墙壁粉刷一遍。
油漆匠工作很认真。他虽是断了半只胳膊的残疾人,但他很快乐,一边干活一边吹着口哨。一个星期后他完成了粉刷工作,其间也知道了比尔的情况。
比尔对油漆匠说:“你天天那么开心,也让我感到高兴。”算工钱时,油漆匠少算了100美元。
比尔不解:“你少算了工钱。”
油漆匠说:“我已经多拿了,一个即将失明的人还这么平静,你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勇气。”
比尔却坚持要再给油漆匠100美元,他说:“我知道了残疾人也可以自食其力,活得很快乐。”
在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的治疗观念上,从不把人看成疾病的载体,而看成一个神圣的存在。他们相信人本身所拥有自愈能力,以尊重和敬畏来将它们唤醒。
因为当人感受到不被尊重时,就调动不了自身内在的力量参与疗愈,而仅凭医生的力量就远远不够的。在此过程中,人就会渐渐地丧失改变的动机,越来越像一个病人,越来越失去成长的意识和能力。这才是最可怕的。
施奈德说过,生命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要亲自去触摸和遭遇的奥秘。
马丁·布伯也认为,人与人的关系的本质是相遇、爱、奥秘。
实际上,新佛系的聊愈师早已遵从了这个规则。聊愈师和被疗愈者是一场缘分的相遇,并以爱来探索彼此生命的奥秘,于是,疗愈就是在探索中发生了。
2500多年前,伟大而慈悲的佛陀出于生命的敬畏,制定了不杀生的戒条。后世的佛教徒,更是秉其慈悲利世的精神,不断践行着护生、放生等敬畏生命的行为。
新佛系生活方式坚持人本主义,提倡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的理念,从爱自己到一切众生,修行并体验同体大悲的菩萨精神。
敬畏本质上是一种正念,敬畏者是有灵魂的,他们善于达己成人。
敬畏生命的人,内心里没有恶念,行为上没有过失,他们在生命的核心里疗愈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