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32堂国学课》第四课

《南怀瑾的32堂国学课》第四课

2022-08-07    06'55''

主播: 范范🎨🍒

226 1

介绍:
真糊涂才是“大宗师” 《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南怀瑾先生认为,“天之小人,人之君子”指的是做事圆滑高明,但内心不正,道德方面不为人所称道;“天之君子,人之小人”指的是为人内心方直,但是往往不合于世,不善交际,处世不高明。比如说,孔子道德非常高明,可是做人很差劲,看起来到处不合时宜,周游列国到处不得志,是一个“人之小人,天之君子”。 南怀瑾先生说,一个真正得道的人应该既是“天之君子”也是“人之君子”,“圣人之才”与“圣人之道”兼备,这样方可称得上“大宗师”。而有“圣人之道”无“圣人之才”的人,处世都是不高明的。在做人处世这方面,宋朝名相吕端可称得上是一个真正才道兼备的“大宗师”。 吕端,字易直,是幽州安次人。开宝年间被授职为参知政事。当时赵普主持中书省,曾经说:“我观察吕公向皇上奏事,得到嘉奖不曾高兴,遇到挫折不曾害怕,也不表现在言谈话语中,真是宰相的气度啊!”太宗想要用吕端为相,有人说:“吕端为人糊涂。”太宗说:“吕端小事上糊涂,大事上不糊涂。”已经属意于吕端。吕端任宰相,谨慎稳重,主抓要领,办事清平简约。他考虑与寇凖同在朝班,而自己先居宰相之位,担心他内心不平,就奏请皇帝任他为参知政事,和宰相分开日期轮流统领群臣,主持朝政,上朝时,一起登政事堂,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 当时一般同事上朝奏对时,大多发表独特的意见,只有吕端很少有所倡议。有这样的事实,加之平时吕端临朝很少发表高谈阔论,就有些人误认为吕端是个糊涂人,然而宋太宗却认为这都是一些小事,吕端只不过是“小事糊涂”罢了,但“大事不糊涂”。 李继迁(西夏之建立者,党项族人,原先依附宋朝,受宋太宗赐姓名为赵保吉)侵扰西部边境,保安军奏报,俘获李母。 宋太宗想杀李母,召寇凖谋议。寇凖告退之后,来到相府;吕端心念一动,问寇凖:“陛下有告诫先生不要对吕端说吗?”寇凖说:“没有。”吕端说:“边界经常发生的事,我不必参与;但如果是军国大事,我忝为宰相,不可不知。”寇凖就告诉他原委。吕端继续问:“如何处置?”寇凖说:“计划在保安军北门外处斩李母,借以警告凶逆的李继迁。”吕端说:“这么做并非良策,希望先生把计划的时间缓一缓,我将入奏。” 吕端入奏太宗:“当年项羽捉到了刘太公,想将他烹杀以警告刘邦,但刘邦却说,希望分我一杯羹。想做大事的人常顾不得自己的亲眷,何况李继迁是悖逆、凶暴之辈?陛下今日杀了李母,难道明日李继迁就会束手就擒?如果不能,杀了李母,只会结怨,并加深对方叛逆的意图。”太宗说:“既然如此,又该如何呢?”吕端说:“以臣愚见,应将李母安置在延州,派人善加照顾,借以招徕李继迁,即使他不愿投降,也可以牵制他的意图,何况李母生死大权终究是在我方手里。”太宗很高兴地说:“如果不是你,就几乎误了大事。”就采用了吕端的计策。 李母后来病死在延州,而李继迁则在不久之后,因出攻西蕃中箭死亡,他的儿子随即归顺,这是吕端的功劳。 吕端在关键时刻体现了自己“大事不糊涂”的本色。可谓深得大智糊涂之精义。 人生总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事情。在这些事情中,总有一些是重要的,一些是不太重要的。如果不能分辨大事小事,什么事都一样的用心,别人会说你是一个死心眼儿,不会讨巧。如果你知道事情重要却不拿出行动来认真对待,别人会说你是一个糊涂虫。 可以时常糊涂的是一介凡夫,追求难得糊涂的是智者,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才是一个得道的大宗师。这就是庄子提倡的“糊涂之道”。
上一期: 天才蔬菜
下一期: 第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