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32堂国学课第2课

南怀瑾的32堂国学课第2课

2022-08-07    04'42''

主播: 范范🎨🍒

227 1

介绍:
第二课 做平常事,得异常福 一身荣辱自心知 我们平时把宠辱不惊视为高姿态、高境界。要摆出这么高的姿态比较容易,真到达到这么高的境界,还是有些困难。所以平时“受宠”时,就会惊喜不已;一旦失宠或受辱,就会惊恐不安。 南怀瑾大师讲了一个“受宠”而惊喜失态的故事: 清朝时,有一个书生,每次参加县试都不中。那时中了秀才叫“老生”,未中叫“童生”。这个书生已经过了中年,还是个童生,心里难免不是滋味。有一年,他正好与儿子同科应考。到了放榜这一天,儿子看榜回来,知道已经录取,赶快回家报喜。他的父亲正好关在房里洗澡。儿子敲门大叫说:“爸爸,我已考取了!” 老子在房里一听,便大声呵斥说:“考取一个秀才,算得了什么?这样沉不住气,大声小叫!” 儿了一听,吓得不敢大叫,便轻轻地说:“爸爸,你也考取了!” 老子一听,便打开房门,一冲而出,大声呵斥说:“你为什么不先说?”他忘了自己光着身子,连衣裤都还没穿上呢! 这位老先生大概称得上宠辱若惊了,只是这一惊非同小可,几乎到了忘我的程度,又有点特别。 至于受辱而惊恐,那就更难以自禁了。电影里,大臣被皇上斥责了几句,便磕头如捣蒜,甚至于头都碰出血来。 人们为什么宠辱若惊?因为宠辱对事业和生活的影响太大了。一旦失宠,不仅事业受挫,人们的眼光也全变了,让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世态炎凉的滋味。但南大师认为,“人际事物的交流,势利是其常态”,原本就是正常现象。 怀师讲了一个战国名将廉颇失宠和受宠的故事:廉颇因事被免职,那些原先追随他的食客都离开了。后来,廉颇重获重用,那些食客又来找他。廉颇很生气,对他们说:你们快滚吧!一位食客说:“你怎么这样没见识呢?天下的事,都是按市场交易的规则办理。你得势时,我就追随你;你失势了,我就离开。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你何必埋怨呢?” 这位食客说的话也并非没有道理。好比员工去一家公司打工,如果公司繁荣,他会在公司干下去;如果公司倒闭了,老板开不出工资了,员工当然要走。 因为得宠和失宠对自身关系是如此之大,难怪人们会绞尽脑汁甚至拼了命去求宠而免辱。这就有点过头了。正如老子所说:“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等到把这条小命都拼掉了,即使想担心都不行了。那还不如带着担心好好活着。如果能进而修炼到宠辱不惊的境界,就更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