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个当妈的都有资格接受母爱的赞美

不是每一个当妈的都有资格接受母爱的赞美

2018-04-27    11'10''

主播: 癫狂秀才

138 0

介绍:
大家好,我,癫狂秀才.枫林又来了!值此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秀才向天下母亲问个好,祝你们身体健康,快乐幸福。嗯,那么今儿呢,咱就来聊一聊母爱这个话题。 都说母爱呢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歌里唱的好:世上只有妈妈好~!嗯,没错。不过今天我不是来赞美母爱的,而是想和新一代的母亲们聊一聊,你们是否有资格接受母爱的赞美。 《增广贤文》中有句几乎人人都知道的的经典之句: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老话也说:慈母多败儿,娇惯忤逆子。意思差不多,就是说有严厉的父亲才会有孝顺的儿子,若母亲太仁慈骄纵孩子,是会让孩子学坏的。 来,我们先分享个网上用的比较多的场景。说有个小女孩,每次买了新衣服、新玩具啊什么的,都会跑到邻居家挨个地问:“我有漂亮衣服,你有吗?”,“我有新玩具,你有吗?” 如果别人说没有,她就特别高兴;如果别人说:“我有啊,比你的还漂亮呢,我的这个玩具你没有吧?没见过吧?” 小女孩就马上跑回家,哭着吵着要买,当妈的见了就说:“哎~宝贝,别哭,别哭,咱们去买个更大更好更漂亮的”于是,小女孩破涕为笑了!——虚荣与脆弱就是这么养成的! 古人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意思是: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所做的事不能轻易如愿,通过逆境的磨砺,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而我们现在的母亲呢,大多是刚好相反。他们对待孩子呢……是悦其心志,舒其筋骨……也就是只求孩子开心,然后生怕孩子苦着累着,事事顺其所为,遂其所愿,所以,孩子因宠而娇,缺乏忍耐之性,那么遇事有各种冲动之举也就不足为怪了。 所以说,这样的母爱,虽然也是无私的付出,但又怎能担得起母亲节给她们的赞美呢? 咱再来个现实中的例子。说有个中学生啊,在贴吧里发了个贴说:“他们要是不给我买苹果手机,搞烦了,我就跳楼!让他们伤心一辈子,后悔一辈子!” 这话透露出来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呢?其实就是说孩子知道他是你的最爱,很清楚他就是你的软肋、你的命门!所以他觉得最有效的挟持就是——将你最宝贵的东西我毁给你看! 其实自杀啊,跳楼啊到底意味着什么,或者说死亡意味着什么,孩子并不知道,但他就觉得这是报复或者是威胁父母的一种方式,一种让他们伤痛得最彻骨、最持久的方式。死者忍一时之痛,生者此恨绵绵无绝期。因为我的要求一惯都得到满足,所以,这一次你也必须满足我的要求。 可能自杀这个极端点儿,那么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看过前些时间微博爆料的一个消息,说有个孩子就因为他妈不给他玩手机,当街打骂自己母亲。还有大学生受了点委屈,然后就各种无法承受,最后去自杀了什么的。 《颜氏家训》中讲:世上有些人,对子女不加管教,而是溺爱,……本来该劝诫却反而去鼓励,该斥责却笑着表示赞同,以至于子女长大后不良习惯已经形成,那时再去管教他们,就是打死他们,也不害怕了。北齐时的颜之推说的这番话至今令人深思。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现在的校园暴力,近年来的校园暴力事件也是越加频发,而且越发严重。别人怎么想我不清楚,在秀才来看归根到底还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对其不管教,甚至包庇。小问题不解决不面对,纵容之下等到孩子慢慢长大了,行为升级最终演化为我们眼中看到的暴力事件的时候,再去面对,其实已经晚了…… 那么说到这里,显然应该提一下关于能不能责罚孩子这事儿。首先我们必需肯定的是,长期的责罚是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与人格成长的。但要注意,这里有一个关键词:“长期的”。即长年累月的批评、指责、打骂,才有可能导致孩子心理扭曲。偶尔的责罚,适度的惩戒,不但需要,而且必不可少! 对应的,过度赞扬孩子也是有负面影响。所以,凡事不能走极端。十之七八的鼓励,十之二三的责罚,最有利于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时不时地让孩子受点小气,受点小委曲,其实这也是一种心理上抗挫折的锻炼。 老话说:受得了气,才成得了人。 有些家长,因孩子顽劣发了回火,过后还忏悔不已:唉,我不够冷静,太不应该了,下次一定忍住!有的家长说:我都忍出内伤了!何苦呢? 该发的脾气不妨发点,度呢当然还是要把握的,只要不过份就行了。如此,家长不会憋出病来,孩子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发完脾气后,把道理及时讲清楚,再做点开心的事,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孩子也得到了磨炼。 慈母在我们的心中是一个充满温暖和爱意的母亲的形象。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这永远都是没错的。 只是我们的爱要随孩子的成长而成长,而且永远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目标。这话说起来简单,真要落实到每日每时的行动中,却也容易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困惑。 “慈母多败儿”中的“慈”,恐怕更多包含着我们通常所说的“惯”的意思。 但说起来这“惯”孩子,其实是孩子教会我们的。 说这孩子小的时候啊,只会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我们用准确的行动快速地满足孩子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呢随着我们对孩子了解的深入,我们这“反应”速度也会越来越快。这让我们体验到养育的成就感,却也容易养成一种习惯:去满足孩子的需要,别让他哭。 但这种在孩子小的时候非常重要的能力,如果不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改变,就会成为问题:无意中让孩子丧失很多长本事的机会。 像最近网上呢,爆出来不少陪孩子写作业,硬是真真的憋出内伤的。但你说你憋出内伤了,我还看见你让孩子养成了惰性,丧失了独立思考,独立学习,自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了呢。 因此在一些关键点上,我们必须不断调整,要学会放手。就是说在孩子有一定能力的时候,慈爱开始意味着并不要什么都满足孩子,而是要给孩子更多的使用自己的能力、发挥这些能力的空间与机会。 我们可以欣赏孩子的提问,鼓励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或和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但父母千万别把自己整成个什么答案都有的百宝箱。要让孩子习惯于自己去寻找答案的过程,体验其中的快乐,这比让他简单地记住一些答案更重要。 还有就是规则意识。孩子呢,迟早是要步入社会的。立规矩,是保障孩子安全的基本屏障。在不同的年龄,孩子所受到的限制会有所不同,但遵守规则的意识,是父母为孩子步入社会备下的一份好礼。 我们为孩子做很多事,这是我们出于对孩子的爱。但如果孩子从来没实践过怎样爱别人,也同样不会理解和感受到我们的爱。有这样一句话说:“没有要求的父母是不可爱的。” 孩儿啊那是娘的心头肉,当娘的都爱自己的孩子。但不严加管教,孩子不会有敬畏之心。做一个真正合适的慈母,不能是单纯去满足孩子当时提出的一些表面的要求,而是要更多地思考孩子成长的规律、发展的需要,和孩子形成亦母、亦师、亦友的关系。 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对的起伟大的母爱这样的赞扬。 当然了,这些话也并非是只是对母亲说的,做父亲的也当一起反省。 哦,秀才我就说到这儿吧,必需坦白我是刻意在这样的时候来说这些话,因为比较容易被看到听到,不过也有风险,容易被打…… 所以…… 我是癫狂秀才.枫林,本期节目就到这里,让我们下期节目再会~我跑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