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茶香

岁月茶香

2021-09-29    16'45''

主播: 咚儿2021🐱

256 2

介绍:
岁月茶香 作者:方泓 有人说岁月像一杯浊酒,酣畅淋漓,有人说岁月像一杯咖啡,浓香醇厚,而我觉得岁月像一杯清茶,苦中带甜。 春天的早晨,刚刚沏好一杯茶,透过氤氲的热气,不经意就望向窗外明亮的油菜花,好像能够听到春天的声音穿过丛丛茶树,直抵耳畔,让人心旌摇曳。秋日的午后,慵懒的靠在梧桐树下的藤椅上,呷着茶,回忆着年轻时候那些风流韵事激情时刻,不远处黛青色的山峦连绵不断,映衬着美丽姑娘火红的长裙,不禁就想起了这样一句诗:从来佳茗似佳人。炎炎夏日,虽有啤酒、可乐解暑,但却不及凉凉茶水喝下清爽。寒冷冬日,酒足饭饱,总有一杯热茶相伴,既可暖手,又可醒酒,何乐而不为。我的生活总是这样与茶息息相关,无论与谁,在哪里,做什么,都不可或缺。 喜欢喝茶,由来已久,一杯香醇的茶可以让人回味无穷。十五岁以前,我在歙县南乡一偏僻小山村居住,那里屋前屋后满山的茶树。经过春雨的滋润,茶叶透出的新芽显得越发的嫩,偶尔还挂着小露珠,捧起茶篓里新采的鲜叶,闭上眼睛,把鼻子埋进手心里贪婪的深深吸气,清新的香味瞬时钻到肺里,真可谓沁人心脾。都说新茶喝了要上火,那时的我们是不讲究这个的,待茶叶制好后,迫不及待却又小心翼翼的取了茶叶放入大搪瓷缸里,倒入煮沸的山中泉水,茶叶在沉沉浮浮间慢慢舒展,清水也慢慢、慢慢变成翠绿的茶汤,仿若灵动曼妙的少女舞姿亦或是见证奇迹的高超魔术,不知不觉间心情也随之豁然开朗,轻轻呷上几口,那种满足无以言表,只有爱喝茶的人才能体会得到那一瞬的美妙。 如今,每年的茶季,我依然会莫名的喜悦,新茶的上市让我的生活变得茶香四溢,元气满满。哪怕只是看着满园的嫩绿或是茶篓里的芽叶都让我十分满足。 如今喝茶有所讲究,在此分享一首一年四季茶汤歌: 春喝花茶散寒邪,夏饮绿茶消暑热, 秋品青茶不寒热,冬吸红茶普洱气。  茶道是一门学问和艺术,喝茶风雅事也,然而采茶却是一件十分辛苦、十分繁琐的工作。当年,我在老家读书的时候,每每一到茶季学校就不上课,会有专门的“茶假”,全体师生各自回家采茶。我也经常跟随母亲到自家茶园里帮忙,那时的我在同龄人当中也算是采茶的能手,亲身经历让我深知茶农的不易。特别是茶忙的季节,每天天还未透亮茶农就要起床,简单的吃过早饭以后,有时会打着手电筒或者火把就背着茶篓上山了,山高路远为节约往返时间,还得准备点中午的吃食带上山。春天的山区温度很低,早上都得穿得多一点上山,等到太阳出来的时候,身上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湿透,山风一吹干了又湿、湿了又干,粗糙的衣服上缀出了亮晶晶的汗渍。采夏茶时,太阳更是毒辣,站在那里佝偻着腰,一晒就是一整天,白晃晃的阳光刺的眼睛都睁不开,喜欢赤膊上阵的我,小时候常常被晒得脱了一层皮,让人叫苦不迭,然而为了生计却不得不劳作。清代陶澍有诗云:“茶成于商人,粗者留自啜。谁知盘中芽,多有肩上血。我本山中人,言之遂凄切。”文字情真意切,真实反映了茶农的艰辛,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品尝时能够想到这些呢? 手工制茶又是极辛苦的,现在已经很少见到纯手工制茶了,市场上出售的大多是半机械化或者机器流水加工,省时又省力,做出来的茶叶颜色和外形都比手工制茶要好看,可是本人觉得香味稍稍差了那么一点点。记得小时候,我家隔壁就是生产大队的茶叶加工厂,那时手工制茶——“顶谷大方”的技艺还没传到老家(顶谷大方形状酷似西湖龙井,加上老家与浙江临安接壤,曾经有段时间有人以此茶冒充“西湖龙井”,足可见“顶谷大方”质量不逊于高档名贵茶叶),大家把所有的茶叶送到加工厂统一制成“炒青”,然后卖给村里的几个“茶叶老板”。每年的这时候总有一副画面,傍晚男人们穿着一条短裤,拿一条毛巾,这样标准的配置在小河里洗澡,当地人戏称“炒大方”。女人们则带着小孩去排队等着加工茶叶。工人先把生叶子顺着滚筒在里面杀青,然后放入揉茶机直至变形成团就放在竹制的“团蒲”上晾干,这时候要特别注意在很短时间内把茶叶团散开,不然就会腌渍影响成茶品相,茶叶揉好炒好之后继续回滚筒小火烘干,老师傅们需要经常调整火力大小,防止茶叶被烘焦。炒茶也是小孩子玩得最开心的时刻,山村的空气中弥漫着浓浓茶香,回响着小孩子追逐打闹的声音,还有一对对年轻的情侣、露水鸳鸯在小河边、小树林、田间地头伴随着虫鸣欢快地歌唱着。那场面很是美妙,如今回忆起来青春的荷尔蒙仍蠢蠢欲动,可惜在大力发展城市化的今天却再也见不到了,我觉得有些许遗憾。 宋徽宗赵佶是一位饮茶爱好者,他在《大观茶论》中将茶立意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中澹闲洁,韵高致静”。步入中年的我,更加觉得喝茶可以静心,喜欢在独处时给自己一段静默的时光和一个空灵虚静的状态。手上端着茶杯,读着有关茶的诗句,将自己置身于“松花酿酒,春水煎茶”的意境中,或许,那正暗合了我精神上的某种向往。写到这里我觉得该分享一首自编的小诗了。 人参枸杞小菊花,未饮千杯暑难消。 大暑一过又立秋,人参枸杞小菊花。 “禅茶一味”这四个字近日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其中之意就是禅宗和茶道是相通的。禅和茶的结缘似乎是必然的,自古以来名山产好茶,而高僧又喜居名山,僧人们经常会在庙宇周围种植茶叶供庙宇内自饮或香客们饮用,可以说僧人对中国的制茶技艺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明清时,休宁的松萝山为佛教圣地,据明代冯时可《茶录》记载,松萝茶制法为松萝山盈福寺大方和尚首创,民间传闻歙县竹铺“顶谷大方”亦由此得名。其他诸如黄山毛峰、西湖龙井等世间名茶也由僧人开创,就连茶圣陆羽也是在庙宇中长大,从中学会烹茶等技艺。茶性苦,品茶时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研习佛法,修心养性正是求得回头是岸,苦尽甘来。而品茗可以产生与禅内在真谛相通的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品味人生,参破“苦谛”。凡夫俗子的我难以出家为僧,亦很难领会佛法在普度芸芸众生中的奥妙,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一颗幡然悔悟的心去探索生命的意义,并以真实简单轻松的行为感受生命伟大,岁月静好。再次献上小诗一首,表达此刻心境。 南山对面是我家,不养鸡来也无鸭。 大叔搬来几箱土,半种蔬菜半种花。 关于茶的有益之处,不胜枚举,但事物皆是矛盾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茶的功效和副作用做出了较为客观全面的阐述,提出了喝茶要与体质相宜,“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疲,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 生活在茶区,岂有不喝茶的道理?小时经常喝家中仅有的一个大茶缸里的茶水,不知不觉就养成了喝茶的习惯,如有一日不喝茶,便心神不宁,全身乏力,我将这称之为“茶瘾”。实际上,我十几年前因胆结石将胆囊切除后,导致胃寒体内湿气较重,是不适宜饮用绿茶的,绿茶由于没有经过发酵,“茶苦而寒”会使得胃寒加重,其中的鞣酸又会妨碍铁质的吸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写道“人有嗜茶成癖者,时时咀饮不止,久而伤营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抱病不悔,尤可叹惋”,我虽然知道喝茶的种种忌讳,但因为有“瘾”还是忍不住要喝茶,只不过自觉地减少了冲泡的茶叶量,还根据不同季节选择不同茶叶,那种滋味应该和嗜烟的人戒不了烟差不多吧。 翌日与一位“茶客”(对茶有较深刻研究,喝茶讲究且有一定品味的爱茶之人)聊天。绿茶使人精神饱满,还能提高记忆,但我直言自己不喜欢现在的绿茶,更喜欢喝红茶。他告诉我红茶比较适合我们这种即将步入老年阶段的人群,养胃祛湿,能温暖四肢寒凉,对身体有好处。他还特意推荐了一款产自黄山脚下木广村的“木广红”,此茶以猴魁生叶为原料,当地村民淳朴厚道,在整个种植过程没有使用任何农药化肥,年产量极少,不足300斤。我很幸运地获得一罐品尝,果然香气怡人。闲暇时分,沏一壶“木广红”,点燃一根香烟,闻一闻茶香,沁人心脾的香味令人回味无穷,再呷一口红茶,停留在唇边和舌尖,品着它的万种风情,初尝苦涩,再尝甘美,苦后回甘,苦中有甘。 茶是特别的,不同于酒,饮酒是自欺自醉,而饮茶是自省自悟,在喧嚣的城市中,心无旁骛,能够坐下来喝一杯好茶,静心品味,保持一份淡然的心境,难能可贵。人生如茶,浓淡皆宜,岁月茶香,品味人生。
上一期: 每日一悟(1)
下一期: 三只小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