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家人一起守岁

与家人一起守岁

2021-10-20    07'00''

主播: 咚儿2021🐱

249 0

介绍:
与家人一起守岁 作者:凯风 父亲大人在世的时候,我们一家人是必定聚在一起守岁的。最近这些年,我和弟弟一个在屯溪,一个在上海,各自都有了家庭。过年全家人与老母亲一起团聚就变得困难起来,因为我们各自的爱人都不是本地人,兼顾到她们与父母的团聚同样是需要考虑的。有些年份只能轮流与母亲团聚。母亲虽说理解,我们却心生愧疚。 今年我们终于再次齐聚在老家的老宅里。最高兴的自然是母亲,当然还有孩子们。大年三十晚,我们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看春晚,嗑瓜子,围炉守岁。女儿丫丫最小,居然过了午夜还兴致盎然,和两个哥哥闹得人仰马翻。 除夕之际,守岁之时。白居易《客中守岁》诗:“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也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的诗句。守岁,是春节的传统习俗。自汉代以来,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守岁对于年长者来说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之意;对于年轻人来说,旨在为延长父母寿命。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在除夕新旧交替之时,常感叹光阴似水,勉励自己珍惜光阴。现如今,守岁的味道越来越淡了。 有人说,是礼数的味道淡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强调仁爱始乎亲情,春节期间正是一个老少团聚的时刻。“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全家人围着热气腾腾的火盆,围炉夜话,长幼有序、礼数有方。而今天,不仅已经很难有围炉夜话的机会和氛围,就连与老人坐下来静静地说说话都已被电话、微信和各种聚会打断。在渐渐淡化的礼数中,亲情的味道也跟着淡去了。 人们在追求现代文明的同时,慢慢丢失了许多传统的东西。徽州启蒙读物《农工杂字》这样写道: 正月初一,祝圣开门,爆竹蜡烛,香纸金银,整理物件,出行拜年。。。。 三月清明,远客归家,祭扫坟墓,拜请祖宗,棹盒纸钱,上坟挂帛。。。。 反映了徽州民俗风情丰富的内涵。举凡人生礼仪,岁时节俗、衣食起居方面,无不呈现出独特的个性。   躺在老家的床上,听着村子上空热闹的爆竹声,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小时候过年的场景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那时对于新年的期待让我辗转反侧,常常在迷迷糊糊中醒来,看看外面是否已有天光。因为早起不仅可以穿上新衣裳,拿到压岁钱,还可以受到祖父祖母的嘉奖。我和弟弟总是争先恐后早起给爷爷奶奶请安,那时他们一定是乐呵呵喜滋滋地拿出鞭炮让我们燃放,以示开门红。 早上起来,女儿兴奋异常,说奶奶家太好玩了,昨晚听爆竹响了一晚上,其实她一睡下就进入了梦乡。吃过早饭,我们大伙儿一起去给太爷爷拜坟年,这是头天晚上就商量好的。这个古老的祖墓离村子差不多五里地,我们的媳妇都没去过,更别说孩子们了。我和弟弟小时候最爱跟着父亲去扫墓,因为这一路上可以聆听父亲翔说许多有趣的事。当然大多都是徽州的历史掌故,村庄的沿革变迁,祖宗的持家不易。在懵懵懂懂中长大,在懵懵懂懂之中似懂非懂了解了一些传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节期间,祭祖与祭祀都是重要内容。而无论祭奠什么,形式如何,在那一席静穆的氛围中,启发人们的都是心存敬畏,多行善举。而今天,尤其在城市中,这一抹敬畏,也渐渐淡去了。
上一期: 老湾琥珀蒸糕肉
下一期: 那山那水那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