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稳陕西方言散文《回乡》蓝总播读

白玉稳陕西方言散文《回乡》蓝总播读

2019-06-07    17'26''

主播: 播音蓝总

125 0

介绍:
回乡 白玉稳 今天的太阳很毒。妻子说,有事得回去一趟!就收拾车马,伺候回乡。 没计算过这条路有走过多少回,也没丈量过到底有多远,乡道没有固定的公里桩,其实有也无用,咱家开车的技术不高明,目光始终在路的正前方。 段村,是一个极没有名气的村子。我说这话,段村的人不服气,说有一个叫欧阳询的人,在一个叫唐朝的日子,题写了一个石碑,没想到会被后世的狗屁文人热捧,说那是《皇甫诞碑》。段村有文化的并人不多,没人见过碑子上写的是啥,就让一个叫碑林的博物院给弄走了。我听爱讲掌故的人说,自从那个石碑不在了段村,段村的文脉就断了,好长时间,没出过个翰林。 我不是段村的土著。按照这里人的说法是倒插门的女婿。管它是啥,咱也在段村呆了三十年了,除过让人家的姑娘变成自己的媳妇,就是要了一个娃,看着他慢慢长大。 不管别人说段村是个什么村,我依然认为,段村也算是我的家乡。门内的兄弟姐妹,人都是亲的;全村的老少爷们,心都是热的。在这里,没感觉到自己是外来户。 段村是个有意思的村。 就地理而言,确实说不上有多好,一座八里原,从东山如毯铺下来,到了这里突然高峻。我在孙家坡教过书,回汤峪抄近路会走骆驼岭,也就是东山下了坡的地方,从骆驼岭到段村,水平如砥。我步行从骆驼岭走下来过,只有过了真武庙,地形才稍稍发生变化,靠嘉川的地方升高。我在龚家堡,看到过回回作战的炮台,能想象这里曾经飘散过硝烟。真武庙往北,就到了长安管辖的三个村落:塔(山)段(村)晓(村)。 段村的原塄很高。从我家出来,在坡底向上看,必须仰起脖子,一层层梯田,一排排窑洞,一簇簇花,一棵棵树,落在眼里,你就感觉到奇怪,也没怎么精心设计安排,怎么就那么有画面感,春夏秋冬景色不同,让人心生喜爱。 这种感觉对于突然造访的游客,或者偶尔出门的亲戚,绝对是美妙的,但对于土生土长的段村人,特别是十几年前的农家人,上下的记忆,却不太甜美。 每年的夏天,“算黄算割”叫的时候,段村人的心,开始紧张而毛躁。段村的土地分为四个台级。库峪河边是稻地,上一个台级是川道平地,再就是八里塬坡地,到了顶上就是原上的旱地。段村人的忙不单一,又是油菜,又是水稻,又是小麦。这三种植物的活路连在一起,刚弄完坡上的菜籽,小麦就黄了,稻地和平地先收割,麦子回来摞在场里,就开始整治稻地,准备插秧。同时,原上的小麦也大面积黄透,必须收割回来。这个时节,也是段村人最忙的时候。 段村的塬坡很陡很长,当时没有硬化的水泥路上去,就是黄土路。夏天,上下的人多,就会尘土飞扬;上下的架子车多,路就会被拉成一道道渠沟,加上下雨时流水的冲刷,真是没有一段相对于平坦光滑的路面。秋季种小麦,化肥得上去,就需要靠劳力往上运输,我妻子家是四个女娃娃,还有一个麻杆儿似的岳父,没有一个好劳力,到了秋季种原上麦子的时候,就头疼,思考麦种和化肥怎么上去。那个时候还没有复合肥,就是氢氨,用量特别大,真是考量力气的时候。她家人看走眼了,以为我是山里人,劳力硬能吃苦,就高高兴兴的“娶”我到家里,可是到了种地的时候,咱家就原形毕露了,做活的水平和抗摔打的能力,连人家女孩子都不如。一袋氢氨,取三分之一,背上原,需要歇无数次,到了原塄,还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一亩地需要几袋氢氨,还有麦种,原上三亩多地,我不知道能打多少麦子,却知道我们为它受尽苦难。 夏天更是有罪受了。架子车必须上原,去拉割好的麦子。上原的标配是,一个人拉,两个人推,半个小时能上到原堎。我是男的,必须驾辕,劳力不行,后边推就得增加人,我家是老二,那么老三老四就得一起推车,一个空架子车,到了原上,所有的的人都会腿发软,一屁股坐在地上,起不来。那个呼吸呀,得好长时间才能缓匀。下来更可怕,一辆架子车,装满了捆好的麦子,就像一座小山。从地里拉出来艰难,下原坡更是不容易。一般来讲,家里的男人是挺车驾辕的,将架子车的车辕扛在肩膀上,沿着弯曲的土路,往下一步一步地挪。女人呢,就在车后边,爬在麦垛上,用身体当千斤坠,起到刹车的作用。一趟下来,任你平时如花似玉,这时也成了黄土蛋蛋,除过看路的眼和出气的鼻孔,其他都是一个色儿,一个样儿。咱家个子太低,在路特别陡的地方,肩膀就够不着车辕,只能用手臂去撑着,着不上力,车子就会不听话。有一次,在哪个拐弯儿的地方,车子就翻了,麦捆从坡上滚落下去,一家人欲哭无泪。 每年过了小满我就怕,怕那个爱说“算黄算割”的鸟,我真想杀掐死它们。它们每叫一声,我的心会悸动,浑身没来由地会打颤。但是,没办法,该来的还得来,比如那个鸟,比如那个夏。 段村的稻田不少,说实话是最不应该种的地。库峪河到了这里,水位在下降,河堤在升高,稻地就在河堤的里边,一块一块,不规则地分布。稻地用的水,是在另一个村的河道里截留过来的,修了很长的水渠,将水引到了稻地里。到了栽种水稻的时候,这三个村都会用水,而库峪河就那么一点点水,如猫尿一般,除过下大雨,没见过波涛汹涌。我亲自见过,三个村的人,因为水发生的械斗。那个鲜血淋漓的场面,在记忆里极不舒服。三个村连界种地,有亲戚有血缘的很多,可是到了用水的时候,绝对都学会六亲不认。 段村人,一边上原割麦,一边下河栽水稻,同时兼顾场里的活,那个累,是不会分白天黑夜和天晴下雨的。家里掌柜的,需要会安排活路,分解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不慌乱,才能完成龙口夺食。咱家不行,老爷子不会干,还爱生事发脾气,每年的夏忙,也是家里最不和谐的时候。咱家,要智没智要力没力,真不适应那个节奏。有时候,在特别累的时候,就在想:怎么眼睛瞎了,跑到这个地方来了?可是不敢说,说出来没人会高兴,只能引来更大的诘难。 白天在麦地里收割,夜晚在稻地里看水。看水必须用时间熬,得排队等水,稻地里水满了才能走。坐在水渠旁,水不来,心急;在草丛中,蚊虫叮咬,就不会有一块好的皮肤。这个状态坚持了十几年,终于有一天我罢工了,给岳母说,将地送给人,或者租赁给别家,我是坚决不干了!老人家不同意,还要种,在下一年的夏天,我躲在学校里说加班回不来,她一个人弄不了,哭也罢笑也罢,我就是不理,她也没办法,总算在后来的一年,将地给人了。我明白,也就是从那以后,我在她心里就不是一个好女婿了。 不种地了,每次回乡,倒觉得段村是个好地方,风景如画,适合人居。 春天的坡上,特别是梯田里,各家的油菜都开花,黄橙橙地,直晃人的眼。你上得坡来,坐在油菜地里,看油菜开花,看蜜蜂飞舞,是很幸福的。夏天的河道,有水就有鱼虾,小孩子爱去河边,玩水逮鱼。妇女们,还有习惯将衣服拿到河里,坐在一块石头上,赤足在水里,去捶打衣服。女人的男人和小孩儿,会在不远处玩耍。秋天呢,地里的玉米熟了,树上的柿子熟了,还有各种叶子,红的黄的,让眼睛舒服,让心充实。冬天的原坡上,满是上下的人,不再拉粪,不再干活,就是上下原进行锻炼,霜打湿了鞋,但心里热了,头上冒气,大声地说笑,放声的吼叫,那是惬意和舒坦…… 近几年经常回家。原来从蓝田回段村,是要经过焦岱、汤峪、史家寨的,很不容易。现在南横线开通,从蓝田县城上原,过安村、孔村,下苜蓿沟,就到了魏寨,一路直行,过了嘴头,不过河,左转上走,就到了段村。开车快点二十分钟,慢点也就是半个小时。这条路起起伏伏地,都是风景。爱走这条路,一是因为美,二是因为近。 家里老人家年岁大了,身体也不太好,他们不愿意在县城居住,认为钢筋水泥不接地气,觉得段村好,觉得家里妙,就得随老人家的心。于是,来回的次数就多了,每次回乡的感觉也在变化。 刚来村里时,觉得大街小巷里全是人,地里水边也是人。每次吃饭的时候,爱将碗端到十字路口,哪里有一大堆人在吃饭谝闲传。过节过会,更是人头攒动。可是,这几年,我回来,看不到谁了,特别是年轻人,几乎见不到。街道明显宽阔了,房子明显高大了,车子明显增多了,就是人没了!有时候,回来了一整天,能和我说话的就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妇女,其他的均不见。 昨晚村里演电影了,我去了现场,一共十几个老人,散落在空荡荡的院子里,银幕上的故事,也激荡不起他们的心,我听到了鼾声。走在街巷,家家高大的门闭着,听不到里边有人说话。坐在一个电杆下,头顶的灯很明亮,路上行人寥寥……这就是我的段村吗?我在扪心自问。 现在很多人说乡愁,不知道是说真的还是假的?现在的农村,人都想走出去,不见得愿意再走回来。就是回来,也不见得能看到袅袅炊烟,也不见得能见到熟悉的面孔,以及还有热切的滚烫的话。唉,故乡依旧在,感受不一样! 妻子办完事,已经夜深了,我们没有回城里,就在自家屋子里休息。夜里,月光从窗进来,铺在床上,铺在我的身上,我在段村的月光里睡去,好像还做了个梦,梦里有段村的过往、今天的幸福。 (20190526于愚言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