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读史】家训的力量之17——夫学,莫先于立志阳明先生在给兄弟、子侄的家书中多次强调,“夫学,莫先于立志”。为了让兄弟、子侄对他的指点真懂、真信,他还“掰饽饽说馅儿”地从四个方面讲道理。第一,为什么要先立志?因为,志是学有所成的前提。阳明先生讲,“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学习,必先立志。志,就是志向,就像植物的根系一样。如果种一棵没有根的植物,你再精心备垄、培土、施肥、浇灌,辛辛苦苦地劳作,到头来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白忙活一气儿。“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现实中总是有这样一些人,因循守旧,得过且过,随波逐流,庸碌无为,为什么呢?阳明先生讲,就是一辈子都没有确立一个志向并为之努力奋斗。第二,什么是志?志是生命旺盛的根本。阳明先生讲,“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志向,就是一个人的精气神,是大树的根系,是河流的源头。源头不疏浚,流水就不畅;树根不埋好,树木就枯萎;不持续地摄取生命必需品,生存就有危机;不确立志向,心中就混沌,前途就迷茫。青年毛泽东就曾在一篇名为《心之力》的作文中写到:“夫闻‘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志者,心力者也。民之志首推举国民众个性之天然强健,则国家栋梁层出不穷。”“故吾辈任重而道远,若能立此大心,聚爱成行,则此荧荧之光必点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翻天覆地,扭转乾坤。”第三,先立志的好处多多,看得见、摸得着、说得清。阳明先生讲,“则其展卷之际,真如饥者之于食,求饱而已;病者之于药,求愈而已;暗者之于灯,求照而已;跛者之于杖,求行而已。”立志的人,心中有追求,学习有尽头,干事有奔头。在这点上,阳明先生特别形象地比喻,立志读书的人,只要翻开书本,就会一头扎进去,如饥似渴地学习。好比饥肠辘辘的人急着吃东西,吃饱就好;有病的人病急乱投医,着急康复;一片漆黑的夜行者,急着寻一点光照;赶路的残疾人,急着找一根拐杖支撑。他接着讲,“如猫捕鼠,如鸡孵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立志的人有个特点,他做事情时,就像猫抓耗子,聚焦目标,屏气凝神;也像老母鸡孵蛋,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这样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会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全身心投入,择一事终一生,就一定会做得很好。工作、学习、生活中,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怎么解决?就是抓关键,抓根本,抓到立志这点上。阳明先生讲,“或怠心生,责此志,即不怠;或忽心生,责此志,即不忽;或懆心生,责此志,即不懆;或妒心生,责此志,即不妒;或忿心生,责此志,即不忿;或贪心生,责此志,即不贪;或傲心生,责此志,即不傲;或吝心生,责此志,即不吝。盖无一息而非立志责志之时,无一事而非立志责志之地。”人有时有怠慢、松懈、疑虑、嫉妒、愤怒、贪念、傲慢、吝啬等等问题出现,就要及时地反思和查找自己是否志向坚定、信念坚定,这样一来,追根溯源,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反躬自省,反求诸己,向心里寻,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所以,在每一件事儿上,在每个时间段上,都要坚定志向、不断反思,使之常态化,这也就是修身了。第四,立志不容易,但不立志不行。孔子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可见立志之难。难,就不做了?就不立志了?阳明先生讲,这可不行。“大抵人非圣贤,其心不能无所系著。不于正,必于邪;不于道德功业,必于声色货利,故必须先端所趋向,此吾向时立志之说也。趋向既端,又须日有朋友砥砺切磋,乃能熏陶渐染,以底于成。”他讲,我们这些人,都不是圣贤,一颗心不能无所依。要是不立志于走正道,搞不好就走了邪道;不立志于以德修身、建功立业,搞不好就会沉溺于声色犬马、钱财利益之中。所以,人生第一步必须先立志,在主观上先端正前进的方向,客观上再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互相帮助,互相支持,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有了这样好的环境和氛围的熏陶,才会有所成就。阳明先生讲了许多,我个人理解:志是什么?志是统领人生的价值观;立志是什么?立志是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简单一句话,健康成长,“三观”要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