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读史】家训的力量之32——骄奢佚,切戒之曾国藩在咸丰十年十月廿四日给弟弟的家书中写道:“余在外无他虑,总怕子侄习于骄奢佚三字,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佚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弟切戒之!”读《曾文正公家书》,总见他在信中对弟弟、子侄们如何为人、处事、持家,提要求不厌其烦,讲道理谆谆教诲,反复强调的是“勤、俭、谦”三个字,并把这三个字作为曾氏家训的核心内容。曾国藩一直在讲,要持家以俭,尤其看不得“富二代”、“官二代”骄奢淫逸、攀比享受,他认为败家就败在一个“奢”字上。他不仅严于律己,始终讲求一个“俭”字,也对子女家人严格要求。他被人在背后戏称为“一品宰相”,除了官居高位、权倾朝野,实则是他吃饭时单单只吃眼前的一个菜;他不讲究穿衣戴帽,还是刚做京官时做的一件青缎马褂,一穿竟穿了三十年之久;他不主张买田置业,住大房子;平日里常用的物件也是这样,能节省的从不浪费,能将就的从不讲究。他教育孩子也如此。家信中常常要求孩子,要早起,不懒惰;多走路,少坐轿;多用功学习,少贪玩儿;要参加种粮食、种果蔬等劳动。即使他已成为朝中大员,他还要求夫人带着儿媳和几个女儿依然要纺线、织布、刺绣、做鞋、做家务……他还给女眷们开列了一份“功课单”: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食事)巳午刻——纺花或绩麻(衣事)中饭后——做针线刺绣之类(细工)酉刻(过二更后)——做男鞋、女鞋或缝衣(粗工)这份“功课单”不仅贴在内院,女眷们人人得知。在女儿出嫁时,他还亲笔手书一份“功课单”,作为嫁妆之一,要求女儿出嫁后,到了夫家也不能忘了勤俭持家。读张英《聪训斋语》,家训中同样表述了这样的内容。比如用瓷。张英讲,“瓷器最不当好。瓷佳者必脆薄,一盏值数十金,僮仆捧持,易致不谨,过于矜束,反致失手。朋客欢燕,亦鲜乐趣。此物在席,宾主皆有戒心,何适意之有?瓷取厚而中等者,不至太粗,纵有倾跌,亦不甚惜,斯为得中之道也。”生活中,真是这个理儿。名贵瓷器,中看不中用,破损特心疼。请客吃饭,大家都加着小心,生怕打了碗碟,把酒言欢,却少了欢心,倒不如选用相对普通一些的碗碟,即使磕了碰了碎了也没什么,这才是适宜的生活方式呢。再如穿衣。张英讲,“予于归田之后,誓不着缎,不食人参。夫古人之贵,犹服三浣之衣。缎之为物,不可洗,不可染,而其价六七倍于湖州绉紬与丝紬,佳者三四钱一尺,比于一匹布之价。初时华丽可观,一沾灰油,便色改而不可浣洗。况予素性疏忽,于衣服不能整齐,最不爱华丽之服。归田后,惟著绒、褐、山茧、文布、湖紬,期于适体养性。冬则羔裘,夏则蕉葛,一切珍裘细毂,悉屏弃之,不使外物妨吾坐起矣。”当时的富贵人家都是衣着绸缎,张英却发誓不穿绸缎。一是学习古代的圣人君子,他们身份高贵,也是穿着洗过多次的衣服;二是绸缎价格太贵,一尺绸缎相当于一匹布的价格了;三是绸缎衣物不好打理,穿用时最怕沾染了尘灰油污。自己又较为随性随意,不重穿着。辞官归田,穿着更要随便一些,不计较衣物的材质款式,穿着舒服最好。勤俭持家,曾国藩、张英都是学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