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读史】家训的力量之41——立志如蜀鄙之僧清雍正年间进士、后主讲锦江书院的彭端淑,给家中子侄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故事讲的是,在四川的偏远地区有这样一贫一富两个僧人。有一天,贫僧对富僧讲,我要去南海普陀山拜观音。富僧很诧异,不禁问道,你靠什么去呢?贫僧回道,我随身带一只瓶、一个钵就好,瓶盛水,钵盛饭。闻听此言,富僧有些嘲笑地讲到,我几年前就想雇船去南海,都没走成,你只带一瓶一钵就能行?开什么玩笑!及至第二年,贫僧从南海普陀山回来了,富僧听说后,心里很惭愧。于是,彭端淑颇有感慨:“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是难道的意思。西蜀至南海千里之途,贫僧凭着一只瓶一个钵走了一个来回,而富僧还在家里想着如何出行。这说明什么?一个人立志学习、做事,难道还比不上“蜀鄙之僧”吗?接着,彭端淑的一段话极富哲理。“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一个人的智商高低,是先天因素。但是,看一个人的发展、成长,不等于智商高就一定会有出息,智商差就一定没出息。如果智商高,不努力去学,效果未必就好;智商差一些,但能力学不倦,也会有所突破,取得成功。这让我想起一个典型人物曾国藩。曾国藩自谓“余性鲁钝”,左宗棠称其“才短”、“钝滞”,李鸿章论其“儒缓”,这些词语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曾国藩天资不是很好。如他自己所言:“余……小考七次始售。然每次不进,未尝敢出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试场之诗文太丑而已。至今思之,如芒在背。”考秀才就考了七次,曾国藩不怪父母,不怪他人,不怪社会,埋头苦读,坚信勤能补拙。看曾国藩的日课,“读史”,则“二十三史每日十页,虽有事亦不间断。”“日知其所亡“,则“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需一一记出。”“月无忘所能“,则“每月作诗文数首。”“作字“,则“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皆当作功课。不可待明日,愈积愈难清。”如此勤学苦读,终有收获,“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所以,彭端淑谆谆告诫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一句话,做事也好,学习也好,啥也别说,干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