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读史】家训的力量之45——说“勤”读《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在晚年时说过这样一段话:“人而不勤,则万事俱废,一家俱有衰象。余于三四月内不治一事,于居家之道,大有所悖,愧悻无已!”这时的曾国藩疾病缠身、每况愈下,静下来时还在反求诸己、自我批评,慨叹“三四月内不治一事”,则“愧悻无已!”学习曾国藩,我们知道他的一生,在“勤”字上绝对用功,无可挑剔。曾国藩在儿时就恪守祖父传下来的八个字家训“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其中的“早”就是清晨早起。在此基础上,曾国藩留给曾氏子孙的“八本”家训是“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以不扰民为本”,其中“不晏起”的“晏”是“晚”的意思,也是强调早起。曾国藩不仅讲“勤”,也是率先垂范,亲身实践勤学、勤做。从年轻时他追随唐鉴、倭仁两位老师学习修身,勤勉坚持一辈子做“日课”。他的“日课”有十二条。“日课”之三就是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日课”之五就是读史,“二十三史每日十页,虽有事亦不间断。”“日课”之六、七,就是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需一一记出。”“每月作诗文数首。”“日课”之十一就是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皆当作功课。不可待明日,愈积愈难清。”曾国藩对“勤”字有极深刻的认识。他讲:“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百尺之楼,基于平地,千丈之帛,一尺一寸之所积也。”他还给自己明确了“勤”的操作手册,即“一曰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四曰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亦通。”曾国藩对弟子们要求“勤”。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就曾对曾国藩的孙女婿吴永说过:我老师实在厉害。从前我在他大营中从他办事,他每天一早起来,六点钟就吃早饭,我贪睡总赶不上,他偏要等我一同上桌。我没法,只得勉强赶起,胡乱盥洗,朦膧前去过卯,真受不了。迨日久勉强惯了,习以为常,也渐觉不甚吃苦。所以我后来自己办事,亦能起早,才知道受益不尽,这都是我老师造就出来的。曾国藩对子弟们要求“勤”。他给儿子曾纪鸿写信强调:“尔尚年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他还给女儿、儿媳都留“家庭作业”,规定了每天要做好的“食事、家事、细工、粗工”。我想,曾国藩的“勤”,一则勤能补拙,学习上笨鸟先飞、坚持不懈、身体力行,打仗上勤劳务实,********”,生活上勤苦俭约、未有不兴;二则习惯养成,以“勤”的好习惯、好品格解决“惯习懒惰”的问题,使“勤”的家风世代传承。就在前不久,我恰好碰到一位老太太嘟囔儿子“睡懒觉、起床晚”,儿子振振有词地回应——也是快五十岁的人了,习惯了,咋改?也用不着改啊。听到这儿,我当时想,这句话有一半道理。半辈子都是这样子,习惯了,大可以不必去改,说实在话,即使改了,对你个人而言,价值也不大。另一半是没道理。且不要忘了,你的一言一行,不仅仅是代表着自己,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你懒,却要求孩子勤奋,你做不到的,却要求孩子去做到,可能吗?现实吗?如果孩子“随根”,“老猫炕头睡,一辈传一辈”,也要“睡懒觉”,那就只是“躺平”,绝不会“躺赢”,除非家里有矿。如此,不妨学学曾国藩,给孩子留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就是“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