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读史】家训的力量之51——诗书勤乃有“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誉的韩愈,因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我们在上中学时,课本里就有他的千古名篇《师说》。开始知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也知道“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等等。由此,知师者的重要性,知教育的重要性。论及教育,愚以为韩愈写给儿子的一首劝学诗《符读书城南》颇有深意,特别值得认真读一读,细细想一想。符,像一个人的名字,大概是韩愈的一个儿子。城南,叫不准是城南学堂,还是城南家中的一处读书地。好在这些对全诗的学习、理解没有什么影响。这首劝学诗逻辑性很强,第一部分重点讲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管子‧权修》有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由木及人,成长、成才的规律是一样的。木之有用,在于匠人的精工修整。人之有用,缘于饱读诗书的累积。勤学有所得,不勤腹中空。须知道,众人的起点都是一样的,后来的贤与愚、成与败,完全在于各人的勤奋努力,就看你想不想学,肯不肯学,勤不勤学,会不会学。接着,韩愈从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描述了孩子在“学与不学”中渐渐拉开的差距。“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你看两个人家的孩子,在小时候都是一样的灵巧,先天没啥差别。稍大一些,天天聚在一起玩儿,就像鱼群中的两条鱼,也看不出有啥差别。长到十二三岁,各自表现稍显不同。及至成人,差别凸显。待到而立之年,有的已是天地之差。那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只要一个,就是“学与不学”。当然,话也不能说的这么绝对。古往今来,个案总还是有的。譬如,最近火爆全网的江西国控周公子,网传有这样一番言论。大意是,我读书不好,原来我一个傻X同学看不上我们这些学渣,到头来,我们这些学渣进的单位比他强多了。这种人太傻了,你以为会读书、名校研究生就想进我们单位,没那么容易!这个人当年仗着自己会读书、学习好,看不起我们这种靠父母的人,呵呵,社会会教他的。一语既出,全网沸腾。让我们拭目以待,相信社会是公平的,相信社会也会教他的,届时想是教训深刻。回头继续说诗。诗里,韩愈进一步阐释了学问的重要性。“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鉏。不见三公后,寒饥出无驴。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黄金璧玉再是宝贝,都不比学问在身。“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要勤读书、多学习,掌握真正的才能,这才是成长、成才的资本。有些人自身没啥能耐,依靠父母庇荫而享受生活,就好像大雨后灌满的水洼,貌似很充足,可很快就会干涸,到头来还能指望这样的人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吗?诗的最后,是老父亲的谆谆嘱咐。“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时节渐已入秋,雨后天气凉爽,晚上最是读书时。希望你珍惜年少光阴,抓紧时间读书。为了你好,我一定要讲给你这些你应该知道的道理,于是写下这首诗鼓励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诗书勤乃有”,加油吧,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