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爱玩手机问题看家庭真相 | 郑委老师答疑系列》
原创 公众平台编辑组 郑委老师
发布时间:2021.3.17
朗读:张雪琳
前言
课堂上一位妈妈问郑委老师:
我们家孩子特别爱玩手机,已经成瘾了,闹得整个家庭不得安宁。
郑委老师:
这是当今时代一个普遍“问题”。我家女儿桌上有电脑,有手机,还有一部我刚给她买的学画画的ipad。我从来不管,她也从不会抱着电子产品沉迷其中,即使玩也不耽误自己要做的事情。为什么?因为我信任她,我了解她,她和我的关系很好,我敢不管。
这是郑委老师在现场答疑时关于这个问题的开篇。
相信这位妈妈的问题也是很多家长非常关注的问题,很多人都特别想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 “问题”。今天我们就郑委老师关于此问题的答疑整理出来,供大家一起学习。
正文
【此为答疑整理文稿,如有不尽之处,敬请谅解。】
从玩手机这件事,可以把孩子分成四类:
第一类是积极阳光,努力上进,有自控力,学习很好,或不错,或学习很轻松的孩子。
玩手机是放松和娱乐,你让他玩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能自控会自律,到点就会去干别的去了。父母的担心反而是问题。
第二类是学习充满压力,对结果特别执着,完美主义,强迫症,内心充满焦虑担心的孩子。
如果玩手机,玩着玩着,突然一天会出大问题。
第三类是对生活没有希望和目标的孩子。
无助无聊迷茫,活得没有意义,自我封闭的孩子,这类孩子会玩手机上瘾。
第四类是吃不了苦,没有毅力,享受享乐,自我自私的孩子。
这类孩子,你不用担心会大事,他玩到最后还是会该吃吃该喝喝。
这四类孩子玩手机的原因各不相同,结果也就不一样,但很多父母不关注孩子玩游戏背后的原因,不去探寻真相,只执着于解决“我的孩子玩手机怎么办”的问题上,都不明白,玩手机不是“问题”,是“现象”。
对于第一类孩子,父母给孩子信任就好。
可是有些父母不明白,陷在自我的担心焦虑中,不信任孩子唠叨指责孩子,这很可能把好好的孩子推向不好的方向。所以,父母的担心反而是最大的问题。
对于第二第三第四类孩子,父母真的不要再执着于手机问题了,难道还不可怕吗?如果再执着在手机问题上,可能就把孩子往更恶劣的方向推进了。
处在第二类的孩子,父母要考虑如何给孩子释放压力,孩子是价值观和心态出了问题。而孩子的价值观和心态问题往往也折射了父母的价值观和心态问题。
处在第三类的孩子,父母要考虑的是“爱和被爱”出了问题。
处在第四类的孩子,父母要考虑的是“责任和道德”出了问题。
探寻真相
家长们想探寻真相,就得先认真思考如下问题:
一、孩子不玩手机,他能干什么?
二、孩子玩手机时,都喜欢玩些啥?
三、孩子到底喜不喜欢你?孩子到底相不相信你?孩子到底信不信服你?
01
在现场,当郑老师问出第一个问题“孩子不玩手机,他能干什么?”的时候,很多家长会回答:“不玩手机,可以休息一下,可以去跑步、打篮球、或者找同学出去玩一下……”
其实,家长还是处在要结果的状态,却没能静下心来好好想想:
“老师为什么会问这样的问题?”
“我为什么没想过这个问题?”
如果处在这样的状态的家长是不会跟孩子沟通,也不可能与孩子沟通顺畅的,因为他只希望孩子满足自己的需求。
郑委老师说:
孩子喜欢抱着手机有一个原因是不愿意面对家长。因为他放下手机,家长就一定会来找他说话。
例如:去跑跑步吧!赶快去睡觉吧!作业写了没有?你以后怎么办呀?……家长是见不得孩子什么都不干,总希望孩子分分秒秒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生活。孩子就会感觉到面对手机比面对父母要舒服得多,他会转到虚拟世界里。
可孩子越这样,父母就越担心焦虑,最后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更加爱玩手机了。
02
第二个问题:孩子玩手机时,都玩些什么?
郑委老师说:
现在的手机世界和父母小时候花几毛钱就能在街上玩的电子游戏,如:顶蘑菇、坦克大战……不一样了,那时,家里没电视,这些小游戏就是最好玩的。
现在很多孩子拿着手机已经完全不是在玩游戏,而是在跟手机里的一群人在一起,那是他的社交群体。比玩游戏更可怕的是,这群人和他的能量值一样,时间长了,他就真成了这样一类人。
听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更担心了?其实,一个孩子整天面对的是妈妈的愁眉苦脸、要求、不开心,他不拿着手机又能怎么办呢?
家长们,别再执着于你们想要的东西,一定要打破自己的惯性去探讨真相,这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得多。
你只有了解了孩子在玩些啥,他跟什么人在一起,他为什么喜欢跟这些人一起玩,你才能真正解决手机问题,对吗?
你们什么都不了解就想解决孩子爱玩手机的问题,那只能通过粗暴或者暴力的方式了。
比如:没收手机,或把手机砸了,或规定玩手机的时间,睡觉前把手机放在哪里……
这些方法只能对年龄小的孩子有用。孩子到了青春期,你根本斗争不过他。因为那时候的他已经没那么在意你,他可以和你对着干,也可以默默对抗,而你在意的东西又特别多,最终受伤的一定是父母。
03
第三个问题:“孩子到底喜不喜欢你?孩子到底相不相信你?孩子到底信不信服你?”
这个问题,很多人是没有答案的,或者说很多人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其实想没想过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看到这三个问题时,你能想一想“我该如何才能让孩子喜欢我”,这就是你的收获和进步。
每个孩子在小的时候都是喜欢、相信和信服父母的,是我们一步一步让孩子变得不喜欢、不相信、不信服我们。
例如:
我们充满目的性的语言模式,“妈妈爱你,妈妈带你去玩吧,玩完回来你是不是应该好好写作业了?”
孩子小时候不懂,可他会有一种不好的感受,这些不好的感受就会一点点积累,慢慢地形成了他的性格。
到了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识觉醒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你“清算”,清算你对他的爱充满着目的和条件,如果对抗没用,也不想听,那最好的方法是闭上嘴玩游戏,谁都不伤害谁,所以,有些孩子会关上门玩手机。
喜欢、相信、信服,是做父母的三个境界。
现在的很多父母,尤其是母亲,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连让孩子喜欢的能力都失去了,还本能地认为“我在意他,我付出所有”就是爱,甚至抱着“我都这样爱你了,难道你不应该爱我吗”“我都费心费力全力以赴地对你好了,你为什么不爱我呢”的心态,看不见自己,也看不见孩子。
就如:
你孩子是只羊,你是只狗,你天天喂孩子吃你认为最好的食物——肉骨头,孩子从小到大一直拼命吃,吃到青春期,他发现自己是只羊,他不想再吃肉骨头了,想找草来吃的时候,他就不愿意再跟你在一起了。
这是我们在用自己的方式爱孩子,并不是用孩子需要的方式爱孩子。这个真相会让父母有些难受,有些难以接受,可也是时候接受并做出改变了。
当我们执着于“我要爱他,我要他也爱我”“我要他不玩或少玩手机”,而从不想“如何做到”“怎么才能做到”的时候,我们执着的一切都将成为海市蜃楼!
家长们,我们让大家思考这些问题,不是为了要答案的,而是希望家长们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模式,不执着自己的焦虑和认为,多去和孩子沟通交流,不断探寻真相、成长自己。
正所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抱着现象执着于解决问题,终是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