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80 丘濂·自然自在 | 环境史视角下的城市与自然,有什么不一样?

EP80 丘濂·自然自在 | 环境史视角下的城市与自然,有什么不一样?

2023-05-17    89'09''

主播: Talk三联

501 0

介绍:
漫步在城市内的公园,稍加留意,我们会发现干旱的土地会被悉心灌溉,栽种的植物种类会刻意选择,分叉的树木需要定期进行修剪。尽管作为一种自然环境,这里却处处遍布着人工的痕迹。公园是人工和天然的美好结合,它是窥见城市和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一扇窗口。我们渴望接触野生自然,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城市仍然是我们主要的生活之地。但日益肮脏的空气、拥挤的环境、喧嚣的噪音,让我们逐步认识到城市演化过程中的生态悖论,只有自然环境的美好才能使得城市成为更宜居之地。那么,城市和自然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而当有了自然的视角去打量城市之后,我们对城市的理解会有何不同?在前几期节目里,我们探索了城市里的动物、植物、动物园和在城市内田园生活的可能性,而作为“自然自在”系列播客的收尾,本期我们将视野放在更“硬核”的学术层面。我们邀请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侯深老师,从环境史、城市史的角度探讨城市和自然的关系、城市公园的演变过程以及如何使我们的城市成为一个更美好的地方。 【本期嘉宾】主播 | 丘濂,《三联生活周刊》主笔嘉宾 | 侯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专注于城市环境史研究,著有《无墙之城:美国历史上的城市与自然》 【时间轴】00:01:37 什么是“环境史”?00:06:55 “城市环境史”究竟在研究什么?00:16:25 为什么美国文化里,非常强调对“荒野”的保留?00:30:08 纽约中央公园营建史00:39:22 在城市公园中,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内容?00:44:12 “无墙之城”,何以成为美国城市的特色?00:52:27 现代城市与传统城市的区别在哪里?00:59:37 灾难、气味、下水道……城市环境史领域,还有哪些值得探究的话题?01:10:37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可以生发出自然探索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吗?01:19:10 经过疫情的洗礼,城市居民对自然的渴望是否变得更强烈了? 【节目中提到的一些名词】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美国环境史学家,环境史学的创始人与领军先锋,美国堪萨斯大学霍尔荣誉教授(荣休),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主要著作有《自然的经济体系》《尘暴》《帝国之河》等。曾获美国历史学奖班克罗夫特奖、苏格兰文学奖、英语语言联盟传记奖,并多次获普利策奖提名。《尘暴: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该书以环境史的视角,描绘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大平原地区持续发生的大尘暴。书中不但宏观性地描述了尘暴发生的气候、土壤、政治、经济等诸多原因,还细致讲述了尘暴发生时所有的细节,包括对人们生活、生产、交通以及对人精神状态的影响。贯穿全书的一个观点是,大尘暴的发生与资本主义文化有关。1979年该书正式出版,次年便获得美国历史学界最高奖——班克罗夫特奖。《自然的大都市》(Nature's Metropolis: Chicago and the Great West):该书是美国历史学家威廉·克罗农(William Cronon)的著作,最早出版于1991年。在该书中,作者提供了一个关于19世纪美国历史的环境视角,主要分析了芝加哥成为美国最具有活力的城市的生态和经济原因,从生态系统的角度阐述了大都市芝加哥与其乡村腹地之间的联系。《园与森林》(Garden and Forest)杂志:出版于1888~1897 年,是美国第一本致力于园艺、植物学、景观设计和保护、国家和城市公园发展的杂志。该杂志由哈佛大学阿诺德植物园的创始董事查尔斯·斯普拉格·萨金特(Charles Sprague Sargent)创办。总共发行了十卷,包含大约8400页,包括1000多幅插图和2000页的广告。每期的文章既有文学性,也有学术性和科学性。《山峦晦暗,山峦辉煌》(Mountain Gloomy, Mountain Glory):美国文学学者玛乔丽·霍普·尼克森(Marjorie Hope Nicolson)的著作,出版于1959年。该书追踪了17~19世纪不同作家对于“山”概念理解的变化过程:从17世纪将山看作是影响自然美的丑陋“凸起”到19世纪转而赞美山的辉煌和神圣。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 Frederick Jackson Turner):20世纪初的美国历史学家,在威斯康星大学、哈佛大学工作。著作包括《美国历史中边疆的意义》等。他主要以“边疆理论”(frontier thesis)而闻名。《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特纳“边疆理论”(frontier thesis)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提出了关于美国的边疆理念如何在19世纪90年代塑造了美国的历史和民族性格。通过反思过去,特纳指出人们对边疆的迷恋以及向美国西部的扩张运动改变了美国人对文化的看法。这一系列观点对历史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美国景观建筑师、记者、社会评论家和公共管理者。他被认为是美国的景观建筑之父。奥姆斯特德因与他的伙伴卡尔弗特·沃克斯(Calvert Vaux)共同设计了许多著名的城市公园而闻名,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纽约的中央公园。中央公园的设计树立了一个卓越的标准,影响着美国的景观建筑设计。《无墙之城:美国历史上的城市与自然》: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环境史学者侯深的著作,出版于2021年。该书梳理了城市环境史将自然与城市在历史背景下进行结合的详细过程,选取了匹兹堡、波士顿、拉斯维加斯、堪萨斯、旧金山等城市讨论美国城市演化的生态悖论,总结了“无墙之城”为核心意象的美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困境与使命。《中国之灾:1931长江大洪水》(The Nature of Disaster in China:The 1931 Yangzi River Flood):美国社会和环境史学家克里斯·考特尼(Chris Courtney)的首部著作,于2018年出版。该书描述了1931年洪水造成的生态与经济影响如何导致了大范围的饥荒与瘟疫。这一开创性的研究为世人提供了对1931年洪水的深入分析,并理清了困扰中国最久环境问题之一的来龙去脉。《味嗅觉侦探:19世纪现代美国嗅觉史》(Smell Detectives:An Olfactory History of Nineteenth-Century Urban America):美国历史学家梅拉妮·基埃赫勒(Melanie Kiechle)的著作,于2017年出版。该书主要讲述了十九世纪美国快速城市化时期,空气变得恶臭,人们对气味的恐惧和焦虑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与此同时,城市居民用他们的嗅觉来理解城市和工业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卫生挑战。伊懋可(Hark Elvin):英国历史学家,汉学史专家。曾在格拉斯哥大学、牛津大学、巴黎高师和海德堡大学任教,在哈佛大学做过访问研究员。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的模式》、《另一种历史:从一个欧洲人的视角论中国》、《华人世界变化多端的故事》等。《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伊懋可的代表作,被誉为西方学者撰写中国环境史的奠基之作。书中对中国农业史、社会史等多个领域进行了研究,通过大象从华北到西南的长长退却之路,讲述了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制度与所在自然环境之间既互利共生又竞争冲突的漫长历史故事,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