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90 留在20世纪的昆德拉

EP90 留在20世纪的昆德拉

2023-07-22    72'25''

主播: Talk三联

417 4

介绍:
主播 | 孙若茜,《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嘉宾 | 董强,昆德拉小说译者、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嘉宾 | 苗炜,作家,人称“苗师傅”嘉宾 | 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7月12日,欧洲知名作家米兰·昆德拉逝世,终年94岁。昆德拉在中国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力,他的离世引起了一轮对其人生经历的探寻和对他作品的讨论。昆德拉试图以音乐的理解发展小说的理论,用情节的设计作出哲学的追问——他将小说作为一种探索存在的方法:在细节中照见未曾被发现的角落,我们得以找到新的可能性与希望。而在现今网络平台上真伪难辨的昆德拉“名言”背后,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昆德拉其人,又应该如何阅读他的文学? 同时,昆德拉生于捷克,后移居法国并开始用法语写作,但在晚年又重新接受了捷克国籍。在昆德拉身上,这种不同文化间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直伴随着他,我们似乎很难把昆德拉以及他的文学作品放入一个确切的坐标当中进行归类,他自己又在如何处理这种身份认同? 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到曾跟随昆德拉求学的昆德拉小说译者、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董强,作家苗炜,以及《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孙若茜和肖楚舟,一起聊聊他们亲身接触到的或是阅读到的昆德拉,以及他们如何理解昆德拉作品中的态度与思考。 【时间轴】01:12 昆德拉阅读史06:18 小说原来可以这么写14:00 昆德拉的出现,对欧洲意味着什么?16:57 做昆德拉的学生,都会学什么?17:51 理解昆德拉的两个关键词:欧洲&音乐31:51 无法绕开的“刻奇”35:37 是作家还是小说家?46:45 语言对写作者的影响50:52 昆德拉为小说提供了新的可能性58:18 对于个体价值的捍卫1:03:58 “昆德拉没有弟子,只有崇拜者”1:09:28 私下里的昆德拉是什么样? 【新刊速递】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以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收听方式】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等平台关注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