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凝-来了,走了

铁凝-来了,走了

2020-09-13    30'28''

主播: 95涛声依旧

4356 38

介绍:
二舅和三舅同住村里一条街。二舅住东头,三舅住西头。 二舅比三舅大四岁,今年六十五。三舅从来不管二舅叫哥。 二舅、三舅都还结实,都是满口白牙,颧骨红着,身材中等,手脚却粗大。 三舅留平头,二舅留光头。三舅的平头是请理发挑子上的师傅理,每次两毛五,二舅的光头是三舅给剃。有一回二舅很久不找三舅剃头,一层白发茬匀匀地冒了出来,那光头几乎就成了平头,几乎都和三舅差不多了。三舅看见,沉下脸说:“还不该剃么?”说罢将二舅叫进家来,按在条凳上,拿了剃刀就动手。 二舅的头在三舅手下躲闪着。 “你躲个啥?” 三舅说,扳正二舅的头。 “俺也想留一回。”说。 “你想留个啥样儿?” “就留你那号的。” 三舅不搭腔,剃刀却已经在二舅头上耕作起来。不一会儿,白花花的脑袋便罩上了青光。 二舅不再言语,三舅垄断着二舅的光头。 二舅的老伴早死,目前跟着儿子儿媳过日子。这地方靠山,山上只有花椒,不生果木,地荒粮少。春天一到,儿媳每隔三天蒸一锅嫩杨树叶掺着棒子面的“苦力”,全家便一顿接一顿地吃下去,吃完再蒸一锅。有钱是个稀罕,打酱油打醋也少有。二舅想赚个活钱,在门口挂了个补轮胎修车。可这村,十天半月街上也看不见车过。就算有自行车从街上过,也保不准单单骑到二舅家门口就出毛病。 三舅是县铁厂的退休大师傅,每月有三十几块退休金,有定量分配的国库粮—粮里固定着有数的白面,所以三舅不管二舅叫哥。 三舅的老伴刚死,没给他留下儿女。远在北京海洋局工作的养子又不能回来守着,三舅的日子寂寞得突然。 3后来,三舅每集做一顿细粮,做好就去东头叫二舅一块吃。开始二舅忸怩着推让,可是三舅一片实心,只好跟三舅走。 二舅来了,三舅端上白馒头,两人开始吃饭。三舅一向以教训二舅为吃饭的陪衬。比如说他降不住儿媳,活该让她尽给他蒸“苦力”,比如说他一把年纪了,早该懂得怎样收敛眼光,为什么路过当街那棵大槐树,就是不能走快点儿?偏要踩着树下的上马石提鞋……大槐树底下是个寡妇的小院儿。 三舅见了女人是不错眼珠的,自然有资格嫌弃二舅在大槐树下的磨蹭。 二舅年轻时就手巧,但他不爱修耧,修耙,修犁杖,专爱修女人使唤的家什:锥子、纺车、织布机……谁家的妇女唤修纺车,他满口应承,却不急于跟去。他要看准了时候,这家男人下地了,进门去修纺车,修起来是很费功夫的,边修边同物件的主人上着闲话淡话,直到男人快回来,纺车才修好。二舅仍不急于离开,他要亲自坐上蒲团,将纺车摇的嘤嘤轻叫,摇成一轮满月,摇得身后的女人叫了好才住手。出了门还要扭头叮嘱一声:“不好使就招呼一声。”这时节他的颧骨更红了,白牙更白。 二舅听着三舅的教训,不多一句嘴。在西头吃了几次细粮,他已弄清他要为吃细粮付出的代价,就是听三舅说话,让三舅在那振振有词的演讲中获得满足,也属理所应当。二舅只顾低头吃馒头。吃完饭,趁三舅不注意,二舅以极快的动作将一个馒头或一块烙饼揣进衣兜,偷着送到大槐树底下去。 槐树底下那上马石把一条街分为两段,寡妇家正是街中间。寡妇带着十来岁的儿子过日子。儿子不爱笑闹,院里整天没有响动。 本来,寡妇不想领受二舅的心意。可是她疼爱儿子,每当二舅在街黑人静时滑进她的院门,将馒头掏给她,那馒头衬着黑夜,就好像一轮白月亮在掌上跳跃。寡妇忍不住拿过来,再换只手托住,却从不让二舅进屋。二舅不泄气,毕竟,她没有驳回他的心意。那心意一点一滴地存进她的手心,存进她儿子的身体,积少成多,滴水也能成河。二舅离开寡妇回到家,静心等待下一个集日。 又一个集日来临,二舅又去三舅家吃馒头。照例,三舅又开始了:“就说你在门口修车吧,该拿隆就拿隆,该补胎了就补胎,不用生别的花样。” 三舅说。 “俺生了什么花样?” “车轱辘朝上一翻,还往车座子底下垫块布。” 三舅揭发了。 “不垫块布,人家翻过来一骑还不骑一屁股土。” 二舅说。 “车座子是他家的,布可是咱家的。” “让人家沾一屁股土,总是不好。” “裤子是他家的,布是咱家的。” 三舅又说。 “反正,那么块布也当不了裤子穿。” 二舅一时认真,竟忘记了服输。 三舅大不高兴了。二舅原本应该服从三舅的一切论点。三舅若说煤球是白的,二舅就该说:“白得晃眼。”同时,二舅的一切论点永远不对。二舅若说:“软面的饺子硬面的面。” 三舅必说:“抻面你吃过,抻面的面非软不中。”不如此,世界便是出了毛病,二舅又怎么对得起三舅按时请他的细粮呢? 话题仍然是修车时该不该往车座子底下垫布。三舅坚持说那是糟蹋自家东西,二舅坚持说修车的不能给人家修走一屁股土。于是三舅说:“这阵子白面吃得费!” 二舅明白了,下集不再来。自己不吃倒没什么,只觉得有点对不住那寡妇。想起每次她从他手里拿过馒头时,冰凉的指尖在他手上轻轻地一碰,他那颗皱巴巴的心便舒展开了。他一集一集地熬着日子,等待的似乎就是那轻轻地冰凉的一碰。 三舅的日子又寂寞了,退休金和国库粮用来统治二舅原本富富有余。丧失了这统治的对象,便丧失了生活的大半乐趣。熬过一个集去,三舅又开始做两个人吃的细粮,做了细粮又去东头叫二舅。二舅来了,照例听三舅演讲,照例趁三舅不备揣一个馒头在兜里,大槐树底下依旧积攒着他的情意。 日子不快,日子也不慢。 有一天三舅接到妹妹的来信。妹妹叫环环,几十年前出去闹革命,现今住在杭州当干部。用三舅的话说,妹妹是个厅长,妹夫是个副省长,很阔气的。 三舅正坐在屋念信,二舅来了。 “今日不是集。” 三舅只抬抬眼皮。 “知道不是集,环环来了信!” 二舅有些兴奋地举着一个信封。 “环环也给你写了信?” 三舅不相信似地打量着手中的信封。往日环环总是在给三舅的信里向二舅捎好的。至于捎到捎不到,那就要看三舅高兴不高兴了。 二舅仍然举着信封:“真是环环写的。找人念了一遍,说让咱们上杭州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