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百利留学声,每天为你带来知识大餐。
在我们所处的后工业化时代,可以说全世界教育现在都面临着巨大的难题,那就是我们的教育体系还停留在工业社会时流水线生产的样子,试图通过平均教育消除个人差异,然后把人们培养成标准化的产品。很显然,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今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了。那么理想化的终身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先来探讨一下什么是教育的本质。关于教育的本质,很多教育家很早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苏格兰女作家缪利尔.斯帕克曾经指出“教育是把学生灵魂中已存在的东西引导出来,而放进一些那儿本来没有的东西,是侵扰”;爱尔兰诗人叶芝曾经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但是我们的当代教育在目的上就出现了问题,教育的目的脱离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是变为了让人们能够在上完学之后更好的从事某一个岗位的具体工作,所以这个人从出生到成人是一个逐渐被机械化的过程,这样就远远脱离了教育的本质。
这里面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教与学混为一谈,但实际上教育应该是学不是教,学比教更重要,因为学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如何学习。但是在现在的教育体系中,教好像就是一个传递的过程,老师努力地灌输一斤知识,而学生努力地消化八两,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是痛苦的,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也很容易被打击。
其实学习的内容是从高到低分为五个级别的,最基础的是数据,然后是信息、知识、理解和智慧。前三个层次数据、信息和知识讲的是效能,然后主要是说我们怎么样能够去正确地做事,但是最高层次的智慧讲的是效果,是如何做正确的事。就像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互联网给大家带来了爆炸式的数据信息知识,但其实有意义的不是这些东西本身,而是我们能够理解并做出价值判断,明白这些元素背后的意义,形成自己的智慧。但是智慧它不是一门可以教给大家的一门课程,我们要去发现原本正确的事情有哪些做错了,而不是把一件错误的事情做得更好一点。
而现在的教育体系的运作方式更像是一个置换反应,我们给学生灌输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但是一个人可容纳的量是有限的,如果说被这些东西占据了,那灵魂中已经存在的那些东西就会被湮灭。一个人把大把时间用在信息传递方面,少量的时间用在理解和智慧,那就自然就会产生不足了。从外界灌输或者用有趣的事情去引导,灌输的东西不是我自己主动学的东西,都很难维持长期的学习动力,教育需要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下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真正的负责,有学习动力了,即使是不教,也可以无师自通。
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人在印度的贫民窟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一台电脑镶嵌在贫民窟的一个墙里,没有留下任何话,然后就走了。半个月后,他们再来调查这个电脑时发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玩电脑,他们可以去很熟练的打开一些网页,打开文件,甚至是会玩一些电脑游戏。虽然没有老师教过他们如何使用电脑,但是他们的熟练程度跟我们认认真真坐在教室里面学过的是差不多的。而且他们特别聪明,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文化,给电脑上不认识的符号起名字,比如说他把鼠标叫做针,把等待时会出现的沙漏符号叫做湿婆之谷。我们通过这个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即使当他们需要的方法不存在,他们也愿意自己去动脑的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一套学习的方法。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教育的本质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灌输式的填鸭教育是低效的,真正能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让他们懂得如何自主学习,并且培养终身学习的思维和意识才是教育的核心目标。
好的,以上就是本期留学声的全部内容,感谢你的聆听,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