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百利留学声,我是为你带来100位诺奖得主传奇故事的Yoyo老师。今天继续为你介绍艾略特,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上期节目我们一起了解了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为什么被称为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艾略特的成长经历给他的思想和创作风格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今天给你讲讲艾略特的求学往事,看看他在美国哈佛,巴黎索邦和英国牛津都有哪些收获和变化。
艾略特的诗人生涯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与他在波士顿和巴黎的学习相吻合,并在1911年的“J. Alfred Prufrock的情歌”中达到高潮;第二次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他早年在伦敦的财务和婚姻压力,并在1922年的《荒原》中达到高潮;第三次恰逢他对经济萧条和纳粹主义崛起的焦虑,并在1943年的战时四重奏中达到高潮。
作为哈佛大学的一名本科生,艾略特在本科生涯快结束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亚瑟•西蒙斯1899年出版的《文学象征主义运动》。这本书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作者西蒙斯向他介绍了儒勒•拉福格和查尔斯•波德莱尔的诗歌。从拉福格那里,艾略特学会了如何处理诗歌中的情感,通过讽刺和超脱的品质,使他能够将自己和自己的情感视为分析的对象。从波德莱尔那里,他学会了如何在诗歌中使用现代城市的肮脏形象。更重要的是,他学到了现代生活中善恶的本质。
在巴黎索邦大学度过的一年里,艾略特通过《法语评论》了解了罗马天主教哲学家查尔斯•莫拉斯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他参加了亨利•柏格森的讲座,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对时间和意识的反思,并在自己的早期诗歌中进一步探索了这些反思。巴黎这座城市给艾略特的城市想象力也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他利用流行艺术,歌剧和芭蕾舞以及博物馆,还吸收了塞纳河沿岸后街上看到的城市生活形象。
1914 年10 月,艾略特到达牛津大学,他发现大多数英国学生已经前往西线。他对正在发生的事件深感不安,并极度担心战场上的熟人。1915年5月31日,第一枚德国炸弹袭击了伦敦,造成28人死亡,60人受伤。在这场分水岭事件发生后的一两个星期内,艾略特搬到了城市(金融区),他在整个战争期间都呆在那里。到 1918 年 11 月战争结束时,一场流感疫情席卷全球,夺走的生命几乎是战争中死亡人数的三倍。
无论是在哈佛,在索邦,还是在牛津,校园里的学习故事和校园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在艾略特的生活和艺术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优秀的教育资源和不同国家的文化熏陶让艾略特的文学创作都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
明天的节目我会为你详细介绍哈佛大学哲学系,也是T.S.艾略特获得学士学位的地方。感谢你的聆听,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