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百利留学声,我是为你带来100位诺奖得主传奇故事的Yoyo老师。今天为你介绍的是澳大利亚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帕特里克•怀特的故事。
怀特191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当时他的父母正在英国探亲。不久之后,一家人回到了家乡澳大利亚。怀特的家境条件很好,父亲在悉尼乡间有自己的农场,因此他度过了自由又快乐的童年。
1925年,怀特进入英国切尔滕纳姆学院学习,17岁时回到澳大利亚。3年后,20岁的怀特再赴英国,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攻读现代语言。在此期间,他开始创作诗歌,《农夫和其他诗》就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诗集。
1935年,23岁的怀特从剑桥大学毕业,留居伦敦,从事小说和戏剧创作。他去过欧洲许多国家和美国游历,还广泛涉猎英、法、德国的文学作品,这些经历让他深受欧洲文化和乔伊斯、沃尔夫、劳伦斯等现代作家的影响。1939年和1941年,怀特相继发表了长篇小说《幸福谷》和《生者与死者》。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临,怀特的人生轨迹也因为战争发生了改变。他服役于英国皇家空军情报部门,还曾被派到中东一带工作了五年。等到战争结束后,1948年他才回澳大利亚定居,先经营农牧场,后专门从事写作。
后来,怀特相继出版了一系列小说《姨母的故事》、《人树》、《沃斯》、《乘战车的人》、《可靠的曼达拉》和《烧伤的人》,以及剧本《汉姆的葬礼》、《沙萨帕里拉的季节》、《快乐的灵魂》和《秃山之夜》等。
直到1973年,61岁的怀特发表了他最著名的长篇小说《风暴眼》,同年他获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奖委员会给他的评语提到:他以史诗般的和擅长于刻画人物心理的叙事艺术,把一个新的大陆介绍进文学领域。评论界一致公认他是当今世界上富于才华并卓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可以说,《风暴眼》这部小说奠定了怀特文学巨匠的地位。小说以亨特太太生命垂危到下葬这一时段内的活动为故事框架,通过她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既叙述了她享乐放荡而又充满不幸的一生。他的小说可以在情节性描写和意识流间自由切换,使得作品超越平庸,获得极大成功。
人们说,怀特写的,是只有他自己看得懂的天书。浩瀚的篇幅以及冷僻的用词,使得读者在阅读其作品时,难免陷入模棱两可的模糊境地,但也正是这种难寻其踪的微妙笔触,使得怀特的作品格外具有吸引力。
好的,以上就是今天跟你分享的主要内容,明天的节目我继续为你介绍帕特里克•怀特的故事。感谢你的聆听,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