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系列:得诺奖的日本小职员田中耕一

名校系列:得诺奖的日本小职员田中耕一

2023-09-18    05'51''

主播: 百利天下留学

224 0

介绍:
你好,这里是百利留学声,我是为你带来100位诺奖得主传奇故事的Yoyo老师。 1989年至2019年,平成30年间,日本共有18人获得自然科学系诺贝尔奖,这一现象被称为“诺贝尔热潮”。而在的获奖者中,田中耕一绝对算得上是最特殊的一位,因为他甚至都算不上是一位科学家。本科学历,沉默寡言,年过四十的普通职员,却超越了当时大多数科学家、教授,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简直是不可思议。 “田中耕一是谁?为什么是他呢?”这是当年所有人发出的共同疑问。据说获奖消息公布的那一天,日本教育部内也是一片混乱。因为在日本研究生命科学学术界的资料名单中,根本找不到田中耕一的名字,到最后,他们还是通过外网的消息才获得田中耕一的履历。原来他竟只是一家小规模仪器公司的研究员。 那么,为什么他能获奖呢?故事起源于1983年,当时田中耕一从东北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由于学习成绩普通,还留过级,求职过程也不顺利,最后只能去了京都市岛津制作所,这家小型的仪器制造公司,从事机械研发工作。 与大学或者科研机构能自主进行研究不同,企业的技术开发往往都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当时,公司的老板正打算开发测量生物大分子质量的仪器,因为缺人手,只能将任务交给了田中耕一。但是,田中大学的专业是电气工程,只具备基础的高中化学知识,这个项目对他来说可以说是很难了。 虽然他缺乏专业知识,依然认真对待工作任务,全力投入到了实验中,也正是因为他是化学小白,他竟误打误撞做出了成果。当时的学术界一致认为激光测量分子量的上限是分子量1000的化合物,而寻找合适的“缓冲剂”就成了研究重点,田中耕一把所有在以前使用过的缓冲剂一个不落地彻底搜查过一遍,仍然无法打开局面。而就在这时,由于缺乏专业的化学实验常识,他在对测量样品进行处理时,一不留神把甘油酯当作丙酮醇,倒入了钴粉末中。金属超细粉末这么贵,扔了也太浪费了。为了不浪费试剂,他用意外制成的混合物进行了测验,竟然得到了分子量高于1000的化合物。 基于这个成果,田中研制出了分析仪器,还申请了专利,为了表彰他的专利,公司奖励了11000日元,相当于人民币700元。这个项目也为公司实现了1亿日元的创收。这项技术就是在生物化学领域被推广的"软激光去活化"。 虽然提出了一项专利,但也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甚至,田中还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毕竟那次实验完全是因为他对化学的无知误打误撞的结果。谁知竟然在十几年以后,田中还因为这项技术获得了诺贝尔奖! 到2002年,田中耕一已经在这家公司工作了二十年,除了刚开始的前两年做出了一点成绩升职到主任之后,再也没有升过职。10月9日那一天,田中和平常一样在公司上班,突然接到了一个国外的电话,说着他听不太懂的英文,田中只勉强听懂了“恭喜”,心里想着不是诈骗吧,就默默地挂了电话。紧接着,办公室里至少有50台以上的电话同时响了起来,全是媒体的采访邀约和同事朋友们的恭贺道喜。 田中耕一这才知道,他在1985年发明的“软激光解吸附离子化法”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 在当晚参加见面会时,他甚至还穿着洗的发白的蓝色工作服,胡子拉碴,有些局促。人们发现,这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好像有点不一样。他不像那些高高在上的科学家们总说些让人听不懂的专业词汇,而是真诚却又笨拙,时不时还会闹些小笑话,平易近人得像个邻家大叔 默默无闻的中年工薪阶层的壮举在日本国内掀起狂潮。“勤恳工作,埋头苦干原来是会有回报的。”这一认知给了当时处在经济低迷时期的日本社会打了一剂强心针,田中耕一也一举成了“国民科学家偶像”。一时间,社会与政府纷纷为他颁奖,公司也给他升职加薪,荣誉地位也纷至沓来。 但田中耕一并没有很坦然地接受这些鲜花和掌声,他是怎么做的呢?明天的节目我将为你讲述不一样的诺奖得主,田中耕一的故事。感谢你的聆听,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