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百利留学声,每天为你提供知识大餐。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个作为北京第一代鸡娃的95后女生讲述自己如何“成长”,在20年后又如何归于平淡的真实自述:从四岁开始她在父母望女成凤的期待中开始上各种辅导班:古筝、奥数、英语、芭蕾、跆拳道、工笔水墨、素描、科学技术辅导班等等;到初中时候辅导班一节课的培训费用甚至飙升到每小时1500元,每个周末不是泡在学而思就是新东方;高中时候班里的同学都是尖子,当她第一次在地理课本上见到东非大裂谷的时候,而她的同学的家长已经带他们去实地考察过了;当她为自己高中就出书而高兴的时发现班级里面18个人,有三个人出过书,还有同学有国家专利,发过论文;后来她考上了北影,毕业后当了个编剧作家,也可以理解为自由职业者或者无业,而当年的那些厉害的同学有的开始搞烘焙,有的当酒保,有的当健身教练,甚至有的去当了外卖派送员,当年的那些风云人物如今都归于平凡,一样在北京买不起房。
“鸡娃”是最近的网络热词,指的就是像这个女生一样,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拼命给孩子打鸡血的现象。在每一代鸡娃背后,其实都有着一代焦虑的家长,他们辛辛苦苦打拼,希望有一天可以让孩子突破社会阶级,能够比父辈过的更好,可是却发现,在现实中,中产的孩子继续停留在中产阶级,底层还是处于底层,上流则归上流,所有人在规定好的轨迹里一步步前行。有人说,教育业不一定能改变社会分层,甚至仔细研究各个国家不同阶层的路径,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甚至逐渐变成了社会分层的工具。
在前段时间召开的两会期间,有个人大代表提出:建议普通高中录取率达到80%以上。这里其实有个惊人的数字,2018年全国初升高的比例是59.7%。现在很多省市是明令禁止中考复读的,初中没考上高中,摆在学生眼前的只有2条路:高职、就业。高职毕业能干啥?很难进企业,考不了公务员和事业编,大部分人会成为蓝领,还有一些人,要绕很多弯路,咬着牙读了专科、然后专升本,才能回到原来的路上。坐在一个教室上课的孩子们,被中考分流成两条截然相反的道路,让5年、10年后某些人的起点,成为另一些人的终点,这其实是教育在社会分层中优胜略汰的过程。
教育分流其实就是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只是这个分配不是从个人出发,而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的。既然是分配,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优劣”。中国即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护工的需求激增,按理来说,应该培养更多这方面的人。但在大多数人眼中,这并不是一个什么光彩的工作,等级为“劣”。那么“优”是什么呢?基本还围绕着名校、高薪白领、公务员、医生、律师、教师等。没人会主动选择“劣”,都想拼“优”。可“优”极度有限,惠及的人也屈指可数。于是,整个竞争,势必会将一部分人挤出去。这个“挤”出现在各个环节,学区房挤掉一批、竞赛挤掉一批、课外辅导挤掉一批、家庭教育挤掉一批……
看看二战后日本的教育改革,也能隐约看到我们的教育将走向何方:
第一步,全民普及基础教育,推行免费公立教育。教育发展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反哺经济快速腾飞。
第二步,推动素质教育,给学生减负。这时出现了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分化,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下降,有条件、对教育高要求的家庭把孩子送往严格的私塾,通过集体密训向大学冲刺。
第三步,教育分流,阶级固化。随着高等教育把人群逐步分流到不同的学校,名校学生毕业后又流入大企业,继续巩固家庭的财富地位。
教育体系,就像一个漏斗。每增加一个教育阶段,就会每增加一个重要的考试环节。一场考试下来,总会有一批人被分流出去。当然,每个阶段,都会有人脱离轨道,即辍学。教育分流像暗涌一样,把人从教育体系中分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中考,高考,考研,每一个人生关卡,我们都不能掉以轻心,每一个环节都是激烈的竞争,在如今教育内卷的风暴下,当有一天,怎么努力也无法实现梦想,我们还有另外一个路径,那就是出国留学,通过另外一方方式进入国外的教育轨道,继续完成升学路线,实现人生梦想。
好的,以上就是本期留学声的全部内容,如果你有任何关于教育分流相关的想法和感受,都欢迎你在留言区和我互动。感谢聆听,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