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刘翰

立秋...刘翰

2017-08-07    08'20''

主播: 低头浅笑🎧

432 1

介绍: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今天是立秋。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说“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一年又一年,北方的秋就是这样来得悄无声息,来得毫无痕迹。你只能在些许物的意味中去捕捉它。例如,深夜归来,或者清早起来,人行道上铺得满地的槐花,淡淡的,如此寂寥而又落寞。 春女思,秋士悲。“伤春悲秋”是中国文人深嵌在骨子里的集体无意识。所以,古往今来,写秋的诗句那么多又那么美,这首刘翰的《立秋》,在简洁却回味无穷的绝句中来开启今年的秋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小乌鸦在院中聒噪了一会儿便飞散了,玉白色的屏风显得空空荡荡。躺在渗透着清新凉意的枕头上,手上团扇一挥,便是沁人的凉风。睡梦间隐约听到了秋风在万物缝隙间留下的萧瑟声,醒来却无处寻觅。走到门外,只见石阶上铺满了梧桐叶。抬起眼,但见一轮秋月。 “乳鸦啼散”和“玉屏空”之间是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这要是放到外国人眼里,必然是匪夷所思、逻辑不通的。就像古龙的书名《天涯明月刀》,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中国文化的人,恐怕想破脑袋也无法理解“天涯”“明月”“刀”这种毫不相关的东西究竟怎么可以结合起来成为一个题目的。 但是放在我们中国人眼里,这种联系是顺理成章的,因为这些意象或者情境中所渗透的情绪是一致的。一个“散”,一个“空”,将秋的寂寥与诗意写得恰到好处,这种难以言说的情绪是秋在人心中所唤起的纽带,一开篇就在不提“秋”字中给你“秋”的妙感。 夏天炎热,容易困倦,所以很多人习惯在中午小睡一会。“一枕新凉一扇风”立秋之后,连午睡都变得不一样了,令人一读就觉得清凉透骨,不再有密密麻麻的汗珠爬上脑门,睡眠也不再因燥热而显得浅且短暂。入睡时“乳鸦啼散”,显然是傍晚,而醒来时的“月明中”则已经是月过中天的深夜了。 古人将春夏秋冬与一天中的晨午昏夜相对应,傍晚就相当于一天之中的秋季,所以诗人从傍晚写起,更让人觉得两秋相逢,秋意无限。 但同是写秋天傍晚的诗词,这首小诗却没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样深秋入骨的悲伤,只是一丝淡淡的落寞。因为这只是“立秋”,是秋天刚刚开始的时候,其间甚至还隐藏着丝丝缕缕夏的余韵,因为团扇尚在手,因为秋声尚无处寻觅。 说起“秋声”一词,我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欧阳修那篇著名的《秋声赋》,“欧阳子方夜读书”,听到了秋风在树梢间所留下的似波涛,似秋雨,似兵革的萧瑟声。但此处,“秋声”是诗人在梦中隐隐约约听到的,醒来却无论如何屏息静气都无法再次捕捉。但秋到底是来了的,门前的石阶上已经有梧桐落下的叶子了。 据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在宋代宫廷中,立秋这天要把盆栽的梧桐叶移入大殿之内,立秋的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唱到“秋—来—了”,一两片梧桐叶应声而落,昭告天下,秋天到了。“梧桐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因为这叶的衬托,头顶的月亮也和夏天不一样了。 这秋天已经悄悄地来了。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上一期: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下一期: 雾中...黑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