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曾垂善老师原创作品)

《我的父亲》(曾垂善老师原创作品)

2019-01-17    11'00''

主播: 张爱梅.

370 1

介绍:
《爱读书的父亲带我和弟弟走出大山》 来源:郴州新闻网  作者: 曾垂善 日子越过越好的时候,父亲却离开了我们。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却亲不在,痛何以堪、恨何以堪! 二十年了,岁月渐行渐远,父亲劳碌、温厚又充满了智慧的一生,反而显得愈加清晰、高大,仿佛一盏无形的灯,时刻照亮着我和我们一家…… 父亲出生在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八岁时,爷爷去世,只上了一年半学的父亲辍学,开始了一个农家孩子披星戴月的勤苦生活,但他内心渴望读书和求知的热情一直不减。靠自学,父亲打得一手好算盘,在当地一带很有名气。他还到处找书报看,偶尔得到一张旧报纸,就珍藏起来,有空便拿出来读。父亲喜欢抽自己种的烟,那种极浓烈的旱烟,有时找不到合适的烟纸,就从收藏的报纸中挑出又脏又破的一张,裁成条状用来卷烟。卷烟前,父亲总要将报纸上的每一个字认真重读一遍,读得津津有味。发现自认为有价值的好文章时,便将报纸重新收起来,郑重地放回原处…… 因为好学,父亲的知识和见闻也比村里一般人多得多。他常给人们讲,坟堆上的绿火,不是“鬼火”,是磷在天干时发出的光。他陪母亲到庙里上香,但自己不跪,他说菩萨不过是一块木头,重要的是人心,心诚则灵。他依靠科学知识种田,年年丰收,还热心地告诉乡亲们怎么施肥,怎么杀虫,选用什么品种更适合当地的土质、气候…… 父亲把自己想读书但没机会读的遗憾,转化成了培养儿子好好读书的动力。我上小学后,父亲不管劳作多么辛苦,总会抽出时间陪着我看书做作业,认真查看老师批改过的作业本,如果有错,会很耐心细致地帮我一起分析原因。 那时候村里还没通电,点的是煤油灯,他很关注灯芯的亮度,时不时地把灯芯的灰烬抹去,把灯光拨得更亮一些。夏天,为了帮我赶蚊虫,他手里总会拿一把大蒲扇,轻轻地在我脚下扫来扫去,期间或者给我背上扇扇凉风……父亲的陪伴和关心,让我从小养成酷爱学习的习惯,从小学到高中,我的成绩一直都很不错,成为了小山村里第一个高考“金榜题名”,走出大山的孩子。 几年后,我的小弟又考上了广州一所大学,大学毕业后,还考上了研究生。小弟读大学时,村里很多同龄的孩子都打工挣钱了。有人对父亲说:这么大的孩子了,还要供他读书,别人家孩子都寄钱回家孝敬父母了。对别人的“劝说”,父亲不置一词,淡淡一笑。 为了省钱给我们读书,父亲总是把家里养的猪、鸡,榨的山茶油等值钱的东西,拿到农贸市场去换钱。父母做菜时,经常连油都不放,铁锅烧红了,把生辣椒放上去烙一烙,就是“虎皮椒”。父亲年轻时就有胃病,这样既缺乏营养又很刺激的辣味,更加重了他的病情。我清楚地记得,父亲被确诊为胃癌时木木的样子。 从风雨中走过来的父亲,面对厄运时格外从容:“兴不兴,看后人。你们三兄弟都长大了,都比我有出息,我没什么特别的牵挂了,就是舍不得你们……”父亲显得很欣慰,很镇定,但终究掩饰不住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涛,话一说出口,语气就哽咽了,我三兄弟的眼泪也都忍不住流了出来……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登天的梯,父亲是拉车的牛……”每当我的手机铃声响起《父亲》这首歌时,我总会在心里默默告诫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就是对父亲最好的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