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碧微回忆录》

《蒋碧微回忆录》

2020-08-25    32'20''

主播: 知足常乐😽😆🎥

129 0

介绍:
林语堂曾说:“我要有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多少人拼尽全力,只为在夹缝中觅得一点自由,多少人用尽一生,都在奔赴自由的彼岸。从古至今,自由二字,最是难得,对旧时代的女子而言尤其如此。然而民国女子蒋碧微,却敢于冲破社会的束缚,遵从内心,敢爱敢恨。年少时,她不顾婚约,与青年画家徐悲鸿私奔到国外。国外的生活异常艰苦,她虽为矜贵的小姐,却能吃得下这份苦。回国后,徐悲鸿闹出了师生恋,面对徐悲鸿一而再,再而三的离家,蒋碧微选择了自力更生,自己撑起这个家。婚姻期间,她与高官张道藩相恋,在战争岁月中,二人相伴,共同抵御生活的艰难。她的一生,受过苦,也做错过事,这一切的际遇构成了完整的蒋碧微。当她垂垂老矣时,虔诚地记录下了这辈子所敬、所爱、所感、所念的一切事,写成了《蒋碧微回忆录》一书。此书在1964年首次出版,是中国第一部女性自传,而蒋碧微也被视为中国女权主义的先锋。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传奇女子蒋碧微的一生吧。01初相逢时的爱情1899年,蒋碧微出身于宜兴的世家大族,恰逢家中海棠盛放,祖父为她取名“棠珍”,字“书楣”。每当她看到海棠时,便会指着花说:“这是我的花”。七岁时,蒋碧微进家塾念书,认方块字,写九宫格,读《千字文》。过了两年家塾生活后,父亲设立了女子小学,蒋碧微正式入学念书,识字多了以后,痴迷小说,连生病时说的胡话都是小说中的人物。在十三岁那年,父母为蒋碧微订了亲,将她许配给査紫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蒋碧微没有在意,她与未婚夫査紫含也未曾见面。不久后,蒋碧微听闻査紫含企图作弊,对其印象恶劣。为了逃避査家的迎娶,蒋碧微准备和当时相互倾心的徐悲鸿共同出国。第一次见徐悲鸿,是他来蒋碧微家中拜访。徐先生谦和有礼,落落大方,深受蒋家人喜欢,和他们相处得极为融洽。相处久了后,蒋碧微知道了徐悲鸿更多的故事。徐悲鸿家境贫寒,全凭他的父亲卖字画为生,十七岁时,徐悲鸿被迫娶亲,生子名为“劫命”,意思是“遭劫而生”。父亲去世后,生为长子,徐悲鸿扛起了家中的负担。为了养活家人,奔波忙碌。两年后,徐悲鸿不愿受家累,从宜兴跑到了上海。可日子终究还是难以为继,在走投无路时,刚巧遇上报纸上公开征求画仓颉像,徐悲鸿应征被录取,并且深获赏识,还获得了去外国进修的机会。徐先生的奋斗史,令蒋碧微感动、钦佩,甚至是爱慕。只是苦于双方各有婚事在身,蒋碧微始终不曾表达过自己的爱意,而二人也一直保持距离。命运总是爱开玩笑,不久后,徐悲鸿的妻儿因病双双逝世,而蒋碧微也对未婚夫査紫含毫无感情,二人情愫渐深,徐悲鸿私下为蒋碧微取名为“碧微”,还刻了一对水晶戒指,一只刻的是“悲鸿”,另一只则是“碧微”。徐悲鸿整天将“碧微”这个名戒戴在手上,有人问起时,他便说这是他未来太太的名字。可是当时的社会风俗不允许解除婚约,二人迫于无奈,只好瞒着蒋家,奔赴国外。初到日本,蒋碧微语言不通,举目无亲,又担心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心情不由地苦闷起来,而徐悲鸿不解少女的心思,让蒋碧微更加难受。另一方面,徐悲鸿将艺术品视为珍宝,出手阔绰,即使二人的生活开销不多,带来费用还是很快用完了,生活顿时陷入窘困,二人只好回国。回国后,徐悲鸿去拜访康有为,康先生告诉他,现在正值一战,暂时不能赴国外留学,并建议徐悲鸿先去趟北平申请官费。于是,二人又踏上了北行的航程,徐悲鸿为了节省开支,选择乘海轮。船到关口后,由于没有码头,距离岸边有一段路必须涉水而过,蒋碧微只好雇人把她背上岸。到京后,徐悲鸿被聘为北大讲师,平日里,他或在北大吃饭,或外出应酬,即使家中青黄不接,也多半不会在意。有一回,家中连半斤面的钱都付不起了,蒋碧微拿出母亲给她的一只手镯,让徐悲鸿去当掉。但徐悲鸿为了面子,不肯答应,蒋碧微只好硬着头皮,去当铺换了钱。1918年,一战结束,徐悲鸿以官费生资格,带着蒋碧微赴欧洲留学。在欧洲的这段日子里,徐悲鸿一心钻研绘画,夫妻二人结识了欧洲的各大艺术家,在困难的日子里,多亏了朋友的接济,才勉强度日。为了维持生计,蒋碧微去做绣工,徐悲鸿去画插画,工作辛苦,但薪水微薄。因当时留学生官费停发,日子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蒋碧微又恰巧怀孕,二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国。去国八年,蒋碧微的思乡之情终于得到了慰藉,回国后,夫妻二人与蒋碧微的父母住在一起,生活安定和睦。在1927年的一个清晨,长子伯阳诞生,家中多了许多欢乐,徐悲鸿此时又已经声名鹊起,在中山大学任职,生活渐渐有了保障。如今的日子,和过往的漂泊岁月相比,幸福得像个梦。02婚姻归于破灭这个看上去幸福和谐的家庭,实际上暗潮涌动,不久后,徐悲鸿与美术系旁听生孙韵君闹出了师生恋。孙韵君才华横溢,徐悲鸿对她青睐有加。二人曾相约一起出游,徐悲鸿还为孙韵君画过肖像。尽管徐悲鸿再三表示自己只是欣赏孙韵君的才华,但他渐渐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从那时起,他早出晚归,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学校里。一次,有朋友来家中做客,想一睹徐悲鸿的近作。进入画室后,蒋碧微竟看到了徐悲鸿为孙韵君画的像。画面里,徐悲鸿席地而坐,而孙韵君侍立在一旁,背景是一座高岚,天际挂着一轮明月。蒋碧微趁着朋友不注意,把画藏了起来,并向徐悲鸿声明,只要她活着一天,这幅画就不许公开。往后,每当蒋碧微不在家时,徐悲鸿便翻箱倒柜去寻画。为了徐悲鸿的名誉,蒋碧微不曾将徐悲鸿师生相恋的事情告诉别人,只能期望徐悲鸿迷途知返。蒋碧微度过了煎熬的半年多后,得知孙韵君考上了中大,一想到此后二人会朝夕相处四年之久,蒋碧微请求徐悲鸿与她一同出国,徐悲鸿虽然不满,但仍然答应了蒋碧微的请求,并写了一封辞职信,让蒋碧微交给中大的校长。没料到,徐悲鸿当晚一个人离家,当朋友找到他时,他只托朋友带回来一封信,信上写着“吾人之结合,全凭于爱,今爱已无存,相处亦不可能”,并应允蒋碧微每月给她寄钱,让她照顾孩子,自己谋生。这件事对蒋碧微的刺激很大,她还要应对亲戚朋友的各式询问,最后迫于无奈,徐悲鸿才重新回家,只是原来答应的辞职出国之事就此作罢了。与此同时,夫妻二人的隔阂越来越深,徐悲鸿与蒋碧微参加应酬时,经常独自离席,留蒋碧微应对尴尬的局面,有时还会趁人不备,从酒席上抓点小点心,带给孙韵君吃。这段师生恋闹得满城风雨,学生们对徐悲鸿和孙韵君有诸多不满,但二人依旧没有收敛。1932年,徐悲鸿去国外出差,蒋碧微一同前往,她想趁机会看看有没有重归于好的可能。然而二人早已生恶,关系并没有好转。回国后,徐悲鸿照样与孙韵君形影不离。一次外出写生时,二人还被拍到了拥吻照。在写生回去的路上,徐悲鸿买了一对相思鸟,但在不知怎么在路上死了,徐悲鸿伤心地在后院挖了坑,郑重其事地安葬了鸟的尸体,称这是相思冢。因为同学们对孙韵君的不满,她后来很少来学校上课,但依旧顺利毕业了。徐悲鸿为了孙韵君的前途,四处奔走,为她印画册,为她争取官费申请出国,只是这件事最后没有成,孙韵君又想自力奋斗,徐悲鸿便开始办画展,为她筹措资金。之后,徐悲鸿要奔赴广西,蒋碧微为他送行。后来,广西局势紧张,徐悲鸿执意不肯离开,蒋碧微特意前去劝徐悲鸿回来,只是最后还是蒋碧微一人坐上了回来的飞机。诸如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蒋碧微多次忍让后,夫妻关系直至破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局势日渐紧张,蒋碧微准备带着孩子去重庆避难。到了重庆后,徐悲鸿来看她。时局艰难,徐悲鸿无心在夫妻关系上与蒋碧微继续僵持下去,便有意与蒋碧微和好。只是二人早已心生芥蒂,关系很快又破裂了。在独身一人的日子里,蒋碧微托朋友介绍工作,自力撑起这个家。而徐悲鸿为了让孙家接受他,于1938年发布启示,宣布与蒋碧微脱离“同居关系”,从而向孙家提亲。在被孙父拒绝后,徐悲鸿多次暗示蒋碧微复合,而蒋碧微不齿他的行为,每次都义正言辞地拒绝了。几年后,徐悲鸿结识廖静文,再次登报宣布与蒋碧微提出离婚,并宣布与廖静文喜结良缘。蒋碧微闻讯后,悲愤不已,1945年,二人正式举办仪式,签字离婚,这段纠缠多年的感情终于画上了句号。03苦涩婚姻生活中的一点甜在与徐悲鸿的艰难婚姻生涯中,张道藩一直是她的精神支柱。在欧留学期间,蒋碧微夫妻与张道藩是挚友,当夫妇二人遇到难题时,张道藩给予了他们很多帮助。张道藩对蒋碧微暗生情愫,还借曾借一封书信,向蒋碧微表明心意。在信上,张道藩告诉蒋碧微,他爱上了一位女士,却因明知没有结果,而迟迟不敢开口,虽然他并未指名道姓,但聪慧的蒋碧微立马会意了。当时的张道藩已经有了一位外国未婚妻素珊,素珊单纯可爱,在外人眼里,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只是后来,张道藩经常眉头紧锁,郁郁寡欢,朋友们当时不懂这一反常的举动。蒋碧微知道了真相后,劝张道藩自爱,并拒绝了对方,希望二人继续保持纯洁的友谊。之后,蒋碧微夫妇辗转回国,与张道藩分离,蒋碧微如释重负。1928年的春天,张道藩接素珊回国结婚,蒋碧微感到欣慰,她觉得张道藩用行动打消了她的顾虑。回国后,张道藩弃画从政,仕途顺遂,没多久就成了当时年轻有为的政治家,看起来,与素珊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正当蒋碧微觉得一切都开始好起来时,一团阴霾突然笼罩住她的心头。徐悲鸿的师生恋,让她伤心落泪,徐氏夫妻感情不和的消息,很快在亲友之间传遍了。张道藩知道消息后,给予了蒋碧微很大的安慰。而后,徐悲鸿离家前往广西,蒋碧微不愿徐悲鸿深陷困境,想前往广西,劝阻徐悲鸿。张道藩得知后,极力反对蒋碧微在兵荒马乱时陷自己于危险之中,但劝阻无效,张道藩只好为蒋碧微送行,并为蒋碧微准备好了路费。蒋碧微坚决不肯收下,但张道藩一再坚持,蒋碧微只好暂且留下这笔钱。在这段时间,曾经那种忧愁的神情,重现在张道藩的脸上。他看到自己一直倾慕的蒋碧微女士,遭受徐悲鸿的如此对待时,实在痛心疾首。张道藩从此以后,加倍关心蒋碧微,对于蒋碧微的家人同样体贴入微。在1936年的冬天,张道藩在蒋碧微家用完晚膳,孩子们都去睡了,客厅里只有他们二人。屋外大雪纷飞,屋内安静得听得到木柴燃烧时的哔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