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生豪情书全集

朱生豪情书全集

2021-01-20    33'07''

主播: 知足常乐😽😆🎥

78 0

介绍:
今天为大家准备的书是《朱生豪情书全集》。   关于爱情,自古以来都话题不断,什么是最好的爱情呢?   是不离不弃至死不渝,还是琴瑟和鸣相敬如宾;是一见倾心相互扶持,还是岁月静好携手白头?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美好爱情向往的模样,希望两个人能把彼此牢牢地放在心上。   曾经有一个街头访问节目,专门针对30岁左右还单身的女孩子做调查。 那些女孩子有的很漂亮,有的能力超群,有的才华出众,可以说综合起来样貌和经济实力都不差,可为什么还单身呢?   尽管她们的回答不一,但是总结起来就是,高质量的单身比低质量的婚姻舒适得多。 其中一个小姐姐笑着说道:“但凡可以找到一个真心相待,想要认真携手到老的,我也不会选择单身啊。”   现在快餐式的爱情,让人逐渐对于爱的忠贞度丧失了信任,单身主义人士的比例明显增加。   人们逐渐不敢去爱,生怕自己受伤,转头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上,唯有金钱才能够让人有安全感。 甚至有些人悲伤地说出,我不是不相信爱情,而是不相信会落在我的头上。 但是总会有这样的故事,让我们对爱情心存期待,让我们感动于那细微处的甜美。   而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书籍,就是作者朱生豪与妻子相隔两处,不间断通信的家书合集。   朱生豪用写给妻子的308封情书,记录了忠贞的爱情。   朱生豪是浙江嘉兴人,生于1912年一个没落的小商人家庭,   那个时候正是宣统年间,他家中有兄弟三人,朱生豪是家中的长子,深受母亲的宠爱。 也正因为是长子,所以被母亲寄予厚望,家庭的经济每况愈下,所以母亲更希望这个儿子能够出人头地,流着泪水对朱生豪说:“长大了要有出息啊。”   正是因为这样,朱生豪不断力求上进,但是不幸却接二连三地降临在朱生豪的身上,母亲,父亲,叔祖母相继过世。从此三兄弟由姑母照顾。   人生悲哀,人世炎凉,从此压在了朱生豪的心上,原本安静的性格,就更加的沉默寡言了。   也许是他这样的性格,才成就了他用书信的形式,传达心中的想法的习惯,也才有了后来这308篇情书。   其实说是情书,也不完全准确,在书籍的序言中,朱生豪的妻子宋清如写道:“有人说,男女之间的书信,都是情书。 从广义上来说,似也合乎逻辑。但就事论事,朱生豪的书信,主要是他独特个性的表现,并非执着于异性的追求。”   可以见得,这308封信件,呈现出了一个完整而立体的人,两个人的爱情更是一场心灵和心灵的沟通,而这正成就了一段持久的恋爱关系。   通过今天的阅读,你将学习到,朱生豪先生和妻子宋清如如何相识相知?   他们又是怎样处理那些小夫妻间的拌嘴抬杠?最后两个人如何做到灵魂相通,爱到深处的?   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吧。  我们相识于偶然,但是却成为了必然   都说人这一辈子遇见人的数量是有限的,有些人在恰好的时间段出现在你的身边,不得不说是一种缘分。   有这样一项统计,说人的一生会遇到826 3563人,会打招呼的是39778人,会和3619人相熟,会和275人亲近。 但最终,都会消失在人海里,如果你足够幸运,身边会有那几个零星的人,陪你走到最后。   相识相遇,最后相知相爱,都是不容易的事情。   就像是朱生豪和宋清如。1932年的秋季,宋清如认识了朱先生,那个时候她刚进入之江大学,选读了中文系。   有一次宋清如参加“之江诗社”的活动,正巧朱生豪也在那里,那个时候的朱生豪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  按照现在来说,宋清如是朱生豪的学妹,应该叫一声学长,还是个大四即将毕业的学长。   宋清如高中的时候就对新文学有所爱好,所以也尝试着写了些新诗。   那一天诗社的活动,宋清如别出心裁地写了首宝塔诗。 作为参加诗社的见面礼,却没想到这个诗社的诗人们很多都是诗词能手,他们交流的诗词都是古体诗词,而宋清如连平仄还认不全呢。   这让宋清如很尴尬,宝塔诗在众人的诗歌里面成了怪物。 当时朱生豪的一个同班同学彭重熙看完了宋清如的宝塔诗,没说什么,而是把这首诗歌拿给了坐在他身边的朱生豪看。   朱生豪看完后,带着微笑把头低了下去,既没有说话,抬起头来的时候也没有什么表情。   大概是三五天后,朱生豪给宋清如写了一封信,里面附赠了三首他自己写的新诗。 还特别让宋清如给他指正,宋清如回了信件,从此和朱生豪开始了信件往来。   这样的关系一直维持到朱生豪毕业的时候,信件中无非是关于新诗的探讨。 宋清如也会请教朱生豪关于旧诗歌如何创作,两个人就在这样的信件交流中,不断地加深了感情。   共同的兴趣爱好让两个人成为了知己,但是朱生豪在这最后一年的时间中,也没有明确地表达过自己的心意。   毕业的时候,两个人也没有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但是在内心里已经把对方看做了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了。   离校前,朱生豪写下了这样一封信,题目就是《离别》:   “清如,一向我不以离别是一件重大的事情,而今却觉得十分异样,说些什么话吧,却也说不出来。”   1933年,朱生豪毕业了,到了上海世界书局担任英文编辑。   在这段时间里,朱生豪继续勤奋自学,继续和宋清如保持着通信,两个人逐渐深刻了解,也有了深刻的共鸣,这些都是通过纸和笔作为媒介的。   在彼此已经习惯的信件交流中,朱生豪逐渐地展现出自己的爱慕。 在给宋清如的情书上写道:“我的野心,便是想成为你的好朋友,现在我的野心,便是希望这样的友谊能继续到死。”   人生在世,令人最舒服的关系总是细水长流的,那些以十倍速靠近你的人,最后也会以十倍速离开你。   陪伴是最长久的告白,这一点在朱生豪的身上强烈地体现了出来。   在一封情书中,朱生豪先生就说了自己关于等待的理解:   “谢谢你给我一个等待,做人最好常在等待中,须是一个辽远的期望,不给你到达最后的终点,但一天比一天更接近这个目标。 永远是渴望,不实现也不摧毁,每天发现新的欢喜,是鼓舞而不是完全的满足,最好一切会化成事实,在生命终了前的一秒钟。”   “我是幸福的,我永远是幸福的,世间的苦不算什么,你看我的灵魂不曾有一天离开你。”   朱生豪先生好像一下子道明了男女之间的爱恋的本质。  是一种等待和依恋,有一个希望一直在那里,就会不断地奔着那个目标去走,成为越来越好的自己的同时,也让每一天的日子充满了意义。   你有为了一个人,而不断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吗?   那个时候的朱生豪就是用这样一种心存期待的方式,让自己的生活不断地充满希望,不断地努力做事情,想着宋清如的样子,幸福感也会溢满全身。   两个人的相识是一个偶然的过程,因为一首诗歌结缘,通过书信作为媒介,逐渐地走进彼此内心。   但是好像这又是一种必然,两个人有相同的爱好,相同的教育背景和经历,主要是在相互了解的过程中,三观很合适。   很多人都会强调,三观不合适的关系很容易崩塌,什么是三观不合适呢?   不是说我喜欢看书,你喜欢打游戏,而是我看书,他说你看书多无聊啊,他喜欢打游戏,你说打游戏就是浪费时间。   三观不合适,不是兴趣爱好不相同,而是观念上的不认可。   我想最好的关系就是,我也许不了解你的世界,而我愿意尊重你的爱好和兴趣,甚至我可以走进你的世界一看究竟,而不是盲目否决。   就像是朱生豪和宋清如一样,见面时候宋清如的那首新诗,和诗社其他人写的古体诗很不搭调,但是朱生豪看见了其中的闪光点,两个人因此有了交流。   相识于第一感觉,相知于中间的接触,相爱于三观相合,两个人从而共同进步,互相尊重。  和爱的人拌嘴,都是一种甜蜜   朱生豪先生自从1933年大学毕业到上海世界书局工作后,在他的信中,占据比重最大的内容,无疑就是诉说对宋清如的思恋之情。   但是就在这浓浓的爱意中,两个人也免不了拌个嘴,抬个杠,这似乎成为了爱情醇酒中的调味佳品。   随着书信往来,两个人的感情在不断升华,同时也缓解了朱生豪在工作上的苦闷和烦恼,给予了他心灵的慰藉。   在尘嚣的大都市,在烦闷的工作中,只有宋清如的信才能够使得朱生豪漂泊的心得到安宁。    我们这也理解了宋清如在序言中说的那样,与其说这是情书,不如说这是朱生豪和自己灵魂的碰撞和相守。   朱生豪在一封叫做《无望》的信中写道:“我的心是那么空虚和惶恐,那么寂寞又那么懒,实在我有许多偶然触及的思想,一些偶然回忆起来的琐事。 我闷得很,我很需要告诉你,然而总觉得似乎没有气力把这些搬到纸上,给你写信是乐事也是苦事,我也说不出来是如何思念你的。”   作为一个文人,总会在深夜中有些落寞之感,关于人生的思考,关于生命的感叹,关于过往的追忆,这些细腻的心思总想和一个人分享出来。   懂得他苦闷的宋清如就是最好的诉说对象,在无尽的夜晚,想起来宋清如,朱生豪的思念溢满心房。   但是这样的感情是需要回应的,宋清如有的时候回信的速度不是那样快,朱生豪就会像小孩一样,和宋清如赌气,虽然生气,但是还是不舍得埋怨宋清如。   宋清如做错了事情,朱生豪回信道:   “我不想骂你,第一因为我倦;第二因为你叫我不要骂你; 第三,因为我并不比你好,不配骂你; 第四,即使我不倦,即使你叫我骂你,即使我配骂你,我也不愿意骂你,因为你是宝贝。   四个排比句式,把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明确了,还表达了对宋清如的爱意,对待自己的爱人,哪有舍得骂的道理,只有宠溺的道理。   两个相爱的人难免吵架拌嘴,有些时候吵到最后,很难说谁赢了,只能说双方都输了。   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彼此能不能包容一下对方在激动情绪下的言语不合适。 能不能在道理之外,为了彼此,都各退一步,注重双方的感受。   当一个人为爱情牵绊的时候,总有些情绪很难控制住。爱上一个人是什么样子呢?    可能连喜欢都需要克制,小的细节都会吃醋,埋怨来埋怨去,好像也没什么用处。   最后,会因为你的一个小不在乎而吃醋埋怨,怨你又怨不起来,好像觉得自己太小气,但爱就是小气和自私的。   一场爱的苦旅在朱生豪的身上,刻画地更为细腻。在《怨你》这封信中,朱生豪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