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听到第一个音符的那一瞬间,我的脑海中已经浮现出《爱乐之城》里男女主角深情对唱的画面。”
电影中的浪漫爱情可圈可点,
但影片能给我们带来共鸣的地方,不止爱情。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有许许多多的目标。
当我们的目标足够远大并且为之拼搏,
我们称它为“梦想”。
在《爱乐之城》中,女主角米娅就是一个心怀梦想的人,她想成为好莱坞女演员,在荧幕上闪闪发光。她每天不停地面试,却因为各种各样无奈又令人发笑的原因被打断,然后落选。就像我们在逐梦路上,一次次失败,感觉梦想不再那么清晰可见。正如米娅说的,“屡试屡败太痛苦了”,所以她选择放弃。
而男主角塞巴斯汀并没有任她就此颓靡,继续鼓励她,支持她,即便他自己也正在梦想的道路上迷茫。塞巴斯汀的梦想与当代那些杰出的音乐家相比,陷入了一个尴尬处境——沉迷于传统爵士乐,想开一家自己的爵士乐俱乐部。这显然在音乐风格趋于一统的时代难以实现。片中想要和他组建乐队的同学便一语道破:
"我知道,这不一样,但你说你要拯救爵士,如果没人听,还怎么拯救?因为你这样的人,所以爵士才在消亡。你在灯塔咖啡屋对着90岁的老人表演,孩子们在哪里?年轻人在哪里?你执迷于肯尼·克拉克和塞隆尼斯·蒙克,这些人是革新者,如果你固守传统,怎么能成革新者?你抱着过去不放,但爵士讲的是未来。
他迷茫了,就如同被否定梦想的人,没有继续前进的勇气。所以他选择为了生活,为了爱人,放弃自己的追求。但同样,米娅也没有赞同他的做法。
他们互相扶持,互相救赎,一步步地在黑暗中看着前方的亮光逐渐明了,在五年后,实现自己的梦想。两个小时带来的不只是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也告诉我们如何在旁人繁杂的眼光中,点亮繁星之城里自己的星辰。
《爱乐之城》可以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也可以是一部好听的电影。在电影中导演查泽雷抛弃了他在《爆裂鼓手》中备受好评的碎片式剪辑,化繁为简,避免了所有不必要的剪辑点,只是利用流畅的运镜来展现。电影开场就颇为明显,一段5分钟歌舞长镜头为电影铺下了情感基调,使随后片中的歌舞段落更加自然。
当谈到拍摄《爱乐之城》的初衷,查泽雷说:“我想试着谈论一下:生活和艺术,梦想和现实,能怎样融合在一起。”想来想去,他认为音乐是最好的表达方式,所以,才通过音乐和舞蹈拍摄了这部片子。
再如电影中塞巴斯汀最开始在餐厅弹奏的钢琴曲,一开始的节奏很缓慢,带着一点忧伤的感觉,接着逐渐开始激昂起来。这就像是在预示后面两人的情感经历,一开始的平静到看到希望后的开朗,再到后来错过之后的卑亢痛心。
《爱乐之城》里描绘米娅和赛巴斯汀感情的段落很多,而最成功的也最特别的一点,是电影用歌舞这种形式,把不可言传的暧昧、浪漫动人的恋爱以及痛彻心扉的争吵都视觉化地表现出来。它非常细腻又梦幻地描写了爱情,那些淘气、可爱、心动、默契的感觉都传达的很好。
初看《爱乐之城》的时候,天气寒冷,寒假在家,而我和《lalaland》第一次的相遇却温暖了整个冬天。这种温暖源于它带给我的感动,它可以是其中歌舞段落的惊艳,可以是主角爱情的纠葛,可以是追求梦想的执着。
最开始,我更多的是为米娅和塞巴斯汀的情感所触动。即使两人分分合合,到最后也没能走到一起,但是我还是能真切地感受到两人无法割断的那种爱意。
结尾的时候,米娅和自己的丈夫兜兜转转来到了塞巴斯汀的俱乐部,隔着人海的对视两人脑海中和彼此过完的一生,最后微笑转身离开,为对方实现梦想而感到高兴。这份情感一定是真挚且浪漫的吧。
也许不是所有人都会对影片中两人的情感有所共鸣,但一定会记住米娅和塞巴斯汀在紫色的天空下翩翩起舞的身影,也不会忘记两人轻轻地唱出繁星之城的动人模样。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形容词去定义《爱乐之城》,因为它太过丰富。它关于爱情、也关乎理想;它讲述成功、又不免失败。
它是艾玛·斯通的轻吟浅唱,也是瑞安·高斯林的低声哼曲。它可以是理想主义者的奋不顾身,也可以是失败之后的沉沦、振作、再次尝试。它也是对歌舞片黄金时代的完美致敬,也更是返璞归真的电影本真。任何的溢美之词都无法形容人们追逐梦想时的感动,无法描绘恋人在梦幻天空下美丽的爱情。
如果你对自己的梦想感到困惑,但是又不愿放弃,我想把这部电影送给仍在坚持的你,也许你可以在某分某秒找到自己逐梦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