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道德经》第六期

品读经典——《道德经》第六期

2017-08-16    13'20''

主播: 清印♡

235 3

介绍: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解释】   国家政治上轨道,把运载的战马还给农夫用来耕种;国家政治不上轨道,便大兴戎马于郊野而发动征战。最大的祸患是不知道满足,最大的罪过是贪得无厌。所以,懂得满足的这种满足,将是永远的满足。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解释】   不出大门,就能知道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能了解自然的法则。越向外奔逐,对道的认识也越少。所以圣人不出行却能感知,不察看却能明晓,无为而能成功。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解释】   求学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再减少,一直到“无为”的境地。如能无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了。治理国家要常清静不扰攘,至于政举繁苛,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解释】   圣人没有主观成见,以百姓的心为心。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向善。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使人人守信。圣人在位,收敛自己的主观成见与意欲,使人心思划归于浑朴。百姓都投注他们自己的耳目,圣人却孩童般看待他们。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解释】   从出世为生,入地为死。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占十分之三,人过分地奉养生命,妄为而走向死路的,也占了十分之三。为什么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听说善于养护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在战争中不会遭到杀伤。犀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进入死亡范围。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解释】   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万物呈现各种形态,环境使各物成长。因而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珍视德的。道所以受尊崇,德所以被珍视,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顺应自然。所以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作育,使万物安宁心性,使万物得到爱养调护,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兴作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当万物之长而不自以为主宰,这就是最深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解释】   天地万物都有本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得知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万物,又持守着万物的根源,终身都没有危险天。塞住嗜欲的孔窍,关闭嗜欲的门户,终身都没有劳扰的事。打开嗜欲的孔窍,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治。能观察细微的叫做明,能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运用智慧的光,返照内在的明,不给自身带来灾殃,这就是永续不绝的常道。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