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道德经》第八期

品读经典——《道德经》第八期

2017-08-21    13'44''

主播: 清印♡

248 3

介绍: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解释】   局面安稳时容易持守;事变没有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破开;事物微细时容易散失。要在事件发生前就早做准备,要在祸乱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强作妄为就会败事,执意把持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妄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把持就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快要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慎重,那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求人所不欲求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妄加干预。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解释】 古时善于行道的人,不是教人民聪明些,而是使人民淳朴。人民之所以难治理,就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用智巧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灾祸;不用智巧去治理国家,是国家的幸福。认识这两种差别,就是治国的法则。常守住这个法则,就是“玄德”,“玄德”又深又远啊,和事物复归到真朴,然后才能达到最大的和顺。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解释】   江海所以能成为许多河流所会聚的地方,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位,所以能为许多河流所汇往。所以圣人要成为人民的领导,必须心口一致地对他们谦下;要成为人民的表率,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圣人居于上位而人民不感到负累;居于前面而人民不感到受害。所以天下人民乐于推崇他而不厌弃他,因为他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解释】   我有三件法宝,持守而保全着。第一叫做慈爱,第二叫做节俭,第三叫做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慈爱所以能勇武;节俭所以能厚广;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现在舍弃慈爱而求取勇武,舍弃节俭而求取宽广;舍弃退让而去争先,是走向死路! 慈爱,用来征战就能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拯救谁,就用慈爱来护卫他。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解释】   善做将帅的不逞勇武;善于作战的不轻易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用对打;善于用人的,对人谦下。这叫做不争的品德,这叫做善于用人,这叫做合于天道,这是自古以来的最高准则。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解释】   用兵的曾说:“我不敢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寸,而要后退一尺。”这就是说,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虽然要振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持。祸害没有再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法宝。所以两军势力相当的时候,慈悲的一方可获得胜利。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解释】   我的话很容易懂,很容易实行。大家却不能明白,不能实行。言论有主旨,行事有根据。正由于不了解这个道理,所以不了解我。了解我的人越少,取法我的就很难得了。因而有道的人穿着粗衣而怀揣美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解释】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最好;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是缺点。有道的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是没有缺点的。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解释】   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则更大的祸乱就要发生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生,不要压榨人民的生活。只有不压榨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因此,有道的人但求自知而不自我表扬;但求自爱而不自居高贵。所以要舍去后者而取前者。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