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带给人最大的意义:周国平

财富带给人最大的意义:周国平

2023-06-19    16'24''

主播: 风儿·

244 0

介绍:
财富带给人最大的意义 法国哲学家蒙田说:一个人能够和家人和睦相处,这是人生的重大成就。我觉得他说得很对。一个人事业再辉煌,在社会上成就再大,如果不能和家人和睦相处,甚至完全没有时间和家人相处,家不成其为一个家,我认为你的人生就是有根本缺陷的。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说:怀有野心的人是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妻子和朋友身上的,他不得不把全部时间奉献给他的敌人。说得真好,的确有这样的人,把全部时间用来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却舍不得花一点时间来陪家人,还自吹是为了事业而牺牲家庭生活。在生活中,每当有亲人去世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追悔,谴责自己没有好好珍惜相处的时光。可是,事实上,相遇是缘,分离却是命,再亲的亲人也是时时刻刻在走向分离,因为总会有人先走,只能陪一程。所以,不要事后追悔,现在就要珍惜。杨绛几年前写过一本书叫《我们仨》,她在书里说,这辈子最大的成就是“我们仨”,就是她、钱钟书以及女儿钱瑗这三个灵魂在这个世界上相遇了。她和钱先生都是大学者、大作家,但她并不认为这算多大的成就,最大的成就是有这一个好家。那么,钱先生和钱瑗在同一年去世,这就是最大的痛苦,她在书中不断地叹息,我们仨失散了,永远地失散了。我很理解她的感受。如果你有一个好家,最悲哀的事情是什么?就是总有一天会失散,而且再也没有另一个世界让你们重逢了。所以,一定要珍惜现在的每时每刻。人很容易被日常生活消磨得麻木,对生命不敏感,有必要经常提醒自己,不要忽略和错过了人生中那些最珍贵的价值。 问:老师您好,我一直有一个困惑,我在小地方长大,经历了几年的打拼后,过上了相对富裕的生活,但是我一直保持着节俭的生活习惯,但是周围的人对于我节俭的习惯有很多负面的评价,我觉得身边的人不是很理解我,有时感觉到很孤独,您觉得财富带给人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周国平:在富裕以后,你的钱足以让你过奢侈的生活了,你仍要乐于过相对简朴的生活。一个人在没钱的时候过简朴的生活是迫不得已的,但是你有了钱以后仍然过比较简朴的生活,我觉得这是很高的境界,体现了很高的素质。我发现,一个精神素质高的人,他有两个特点。一方面,很少的物质就能让他满足了,他的需求不多,物质生活过得去就行了。另一方面呢,再多的物质也不能让他满足,他过上奢华的生活就心满意足了?不是的。物质满足不了他的什么?当然是精神上的需要,那才是他的最重要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物质生活的简朴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要求,因为奢华的物质生活是很牵扯人的精力的,物质在提供享受的同时也强求服务,复杂是一种限制,简单才能自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一辈子很穷的,他也不想富裕。他讲课从来不收费,其实他名气很大,口才极好,如果上百家讲坛,铁定第一叫座,发财是没有问题的。和他同时代的智者是一些讲座专业户,开价很高,和今天号称名师的讲座专业户们有得一拼。苏格拉底讲课也不像今天这样在课堂或者礼堂里,而是在街头闲逛,一帮年轻人就跟随着他,听他聊天,和他互动。有一回,他带着一帮学生就这样在雅典街头逛了一圈,街上有很多商铺,在卖各种商品嘛,他就感慨地说:我才发现世界上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他说了一句名言:一无所需最像神。一个人对物质的需求越少,就越接近于神,为什么?因为神是自足的,完完全全是精神***的存在,不需要物质。当然,人不是神,人有一个身体,离不开物质,但人也有精神***,精神***是人身上的神***,是人***中最高贵的部分,对物质的依赖越少,这个神***的部分就越能发扬光大。一个人在物质条件许可的情形下,生活过得舒适一些,住别墅,开好车,甚至有的人喜欢名牌的生活用品,这无可非议。我认为最关键的是你的心态,第一你是不是把心思都放在这上面了,你还有没有更高的追求,第二你是不是为此沾沾自喜,觉得你靠这些东西就高人一等了。对于财富也要有平常心,摆阔、炫富是庸俗的低级趣味。比较起来,我还是更欣赏那种生活相对简朴的富人,不是吝啬,他对朋友、对慈善很慷慨,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没有那些臭讲究。这的确是素质的证明,说明他的心思没有用在物质生活上,因为他有更高更好的享受,不屑于花工夫在物质上。一个人在巨富之后仍然简朴,这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灵魂的高贵,能够从精神生活中获得更大的快乐。我看到一个报道,宜家的老板坎普拉德,好像是全球第四富豪,据说他生活就很简朴,他那部车已经开了十五年,人家劝他换车,他说才开了十五年,还很新啊,一般坐飞机都是经济舱,不坐公务舱、头等舱。是不是做秀?可能有这个成分,但是我觉得即使做秀也是好的,说明他认为简朴是光荣的,所以才在这方面做秀。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不同,人家很看重公众人物的简朴的社会形象,在我们这里,却是奢华、摆阔才是荣耀。 问:老师您觉得幸福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状态? 周国平: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正是为了它,人们才做所有其它的事情。这话说了等于没说。他的意思无非是,人人都想要幸福,每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最后的目的都是要生活得幸福。譬如说,有的人想发财,想做官,但发财和做官本身不是目的,他是想通过发财和做官过上他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有的人不想发财和做官,但并不是不想要幸福,他是认为发财和做官不能使他幸福,能使他幸福的是别的事情,比如搞艺术或做学问。由此可见,虽然人人都想要幸福,但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是很不同的,而重要的就在于这个不同。幸福这个概念,一般是用来指一种令人非常满意的生活。然而,什么样的生活是令人满意的呢?衡量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有的人说,这完全是个人感觉的问题,自己满意就行。这当然也有道理,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觉得自己不幸福,你当然不能说他是幸福的。但是,自己觉得幸福,就是幸福的吗?有一种狂喜型的精神病人,大约谁也不会认为他是幸福的人吧。可见主观上的满意度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人们往往在想象中把自己最强烈愿望的实现视为幸福,可是,愿望实现了就真的幸福吗?怕未必。情况往往是,没到手的时候想得要命,到了手不过如此,预期中的幸福感会大打折扣。如果愿望只是停留在肉体***望和物质***望的层面上,情况就一定是这样。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人受***望支配,***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他的结论是:根本就不存在幸福这回事。如果只在***望的层面上找幸福,他说的就是对的。肉体的***望,食***、******,不满足是痛苦,满足的时候顶多有短暂的快乐,然后就是无聊。物质的***望,比如对金钱的***望,如果你把幸福寄托在钱越多越快乐上面,一定也会落空。钱少了你痛苦,钱多了,你没有更高的目标,就会无聊。然后你就要去赚更多的钱,但钱再多也填补不了内心的空虚,即使你富裕得成了一个金钟摆,仍逃脱不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的命运。问题出在哪里?就出在停留在***望的层面上。这也是叔本华的说法的毛病之所在,超越***望的层面,他的说法就不成立了。精神***质的愿望,就完全不存在这个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的悖论。比如说,你渴望知识,喜欢读书,你会因此而痛苦吗?当然不会,这类愿望本身就是令人快乐的。然后,你去满足你的愿望,你读了一本好书,读了许多好书,你会因此而无聊吗?当然也不会,你只会感到充实。所以,一个精神愿望强烈的人其实是充满幸福感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说:不满足的人比满足的猪幸福,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满足的傻瓜幸福。所谓不满足的人和不满足的苏格拉底,就是不停留在肉体***望的满足上,他有更高的、更丰富的需要,有精神需要,精神上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不会有彻底满足的时刻,但他比光有肉体***望的傻瓜和猪幸福。所以,对愿望要做分析,愿望因人而异,而每个人的总体愿望归根到底是由他的价值观支配的,价值观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期望是不一样的。还有的人认为,幸福应该是一种客观状态,为了使这种客观状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现在兴起了幸福指数的研究。他们的方法大同小异,大致上是列出一些关键项,比如个人幸福指数包括收入、工作、家庭、健康、交往、休闲等项,国民幸福指数包括公平***、福利、文明、生态等项,然后按照重要程度给每一项规定一个分值,统计出来的总分就代表个人或国民的幸福状况。这作为一种尝试,当然是可以的,不过,我认为有两个问题要注意。第一,幸福不是纯粹的客观状态,毕竟包含个人感受的因素,因此难以数据化,幸福指数只具有非常相对的意义。第二,哪些因素被列为关键项,每一项的分值是多少,价值观起决定的作用,价值观不同,幸福指数的编制就不同。
上一期: 一天:老舍
下一期: 灵魂的在场:周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