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熟的人:周国平

不成熟的人:周国平

2023-10-08    08'12''

主播: 风儿·

256 2

介绍:
永远不成熟的人 托尔斯泰曾经谈到,每个年轻人都会经历一个不成熟时期,这时候他们不考虑实际利益而生活在精神世界里,立志探索和制定正确的生活准则。这个时期的长短因人而异。 实际生活的需要使得大多数人很快就停止探索,按照社会上现成的不完善的准则去行动了,也就是说,变成熟了。有的人永远不成熟,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就会碰壁,因为“在世上傻子比聪明人更顺利”。 我由此想到,有两种人永远不成熟:白痴和天才。换一种说法,以常人的眼光看,有两种人不正常:低能者和超常者。这个区别基本上取决于秉赋。不过,由于机遇的不幸,超常者的秉赋可能遭扼杀,而被混同于低能者。另一方面,历史上也不乏在处世方面成熟的天才,但他们往往有二重人格。 所谓成熟是指适应社会现成准则的能力。一般来说,一个人如果过于专注于精神世界里的探索,就会没有兴趣也没有精力去琢磨如何使自己适应社会。 年龄的增长在这里是无济于事的,因为精神的探索永无止境,而且在这一条道路上走得越远的人,就越不可能回过头来补习处世的基础课程,就像我们无法让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回到小学课堂上来做一个好学生一样。 摆脱日常生活的惰性 日常生活是有惰性的。身边的什物,手上的事务,很容易获得一种支配我们的力量,夺走我们的自由。我们应该经常跳出来想一想,审视它们是否真正必要。 许多东西,我们之所以觉得必需,只是因为我们已经拥有它们。当我们清理自己的居室时,我们会觉得每一样东西都有用处,都舍不得扔掉。可是,倘若我们必须搬到一个小屋去住,只允许保留很少的东西,我们就会判断出什么东西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了。那么,我们即使有一座大房子,又何妨用只有一间小屋的标准来限定必需的物品,从而为美化居室留出更多的自由空间? 许多事情,我们之所以认为必须做,只是因为我们已经把它们列入了日程。如果让我们凭空从其中删除某一些,我们会难做取舍。可是,倘若我们知道自己已经来日不多,只能做成一件事情,我们就会判断出什么事情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了。那么,我们即使还能活很久,又何妨用来日不多的标准来限定必做的事情,从而为享受生活留出更多的自由时间? 卵石和顽石 一个女中学生给我写信,说到现在的教育制度固定了一种生存法则,使另一种生存方式难于存在了。接下来,让我抄录她的原话吧:“卵石和顽石原先想去的是不同的地方,可通道只有一条,到最后顽石也莫名其妙到了卵石想去的地方,失去了自我,那它的挣扎到那时又有何意义呢?” 唉,这块可爱的小顽石,她自己也不知道她说得多么精彩!我应该怎样安慰她或者鼓励她呢? 我只好对她说:看一看贾宝玉这块顽石吧,贾政要他沿着科举制的通道去卵石们想去的地方,他不是并没有去吗?是真顽石,圆柱形通道也奈何不得它。结局也许是悲剧,但也不一定,因为时代毕竟不同了。 我不敢对她说:其实每一块卵石一开始都是顽石,是圆柱形通道里的挤压和摩擦使它们变成了卵石。 我更不敢对她说:在通道的终端,那不肯变圆滑的顽石甚至可能没有资格去卵石们去的地方,而会被当作废料淘汰掉。 怀念和追求 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说:“世间任何事物,追求时的兴致总要比享用时的兴致浓烈。”又在《无事烦恼》中说:“我们在享有某一件东西时,往往一点不看重它的好处,等到失掉它以后,却会格外夸张它的价值,发现拥有它时所看不出来的优点。” 如此看来,意义的源泉是追求和怀念,而不是拥有。拥有的价值,似乎仅在于它使追求有了一个目标,使怀念有了一个对象。拥有好像只是一块屏幕,种种色彩缤纷的影像都是追求和怀念投射在上面的。 其实,对于人性的这个特点,人们已经谈论得很多,而且往往把它看作弱点。的确,人这样地重难轻易、舍近求远,是不是太傻了?如果人更珍惜现在已经拥有的东西,更专注于眼下的享受,岂不能够生活得更加平静而快乐? 可是,换一个角度看,我倒觉得,这个特点恰恰也是人的优点,它表明人天生就是一种浪漫的动物。对于人来说,一切享受若没有想象力的参与,就不会是真正的享受。人的想象力总是要在单纯的物之上添加一些别的价值,那添加的部分实际上就是精神价值。如果没有追求的激情在事前铺张,怀念的惆怅在事后演绎,直接的拥有必定是十分枯燥的。事实上,怀念和追求构成了我们的精神生活的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