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书院89》作者:史静波  诵读:希望你快乐

《木兰书院89》作者:史静波 诵读:希望你快乐

2022-08-06    16'56''

主播: 希望你快乐FM

268 2

介绍:
【木兰书院89】一直想再写一次关于西部新乡土文学的文字,但提起笔来,又踟蹰的不能下笔。似乎说得清楚的,都已经说完,没想清楚的呢?自然无从说起。 昨天,西海固籍作家马永珍先生从京回乡,专程走访书院。我向他详细介绍了书院和西部新乡土文学的前因后果。在书院,很多事情与文学有关,因文学而发生。 但在我闲居书院,所写的闲话系列的文字里,却几乎没有涉及文学。因为在我看来,文学还算不上闲事,总得有一篇足够宏大的文字,正儿八经地作一番论述。这么说来,自己岂非并非一个闲人,所谓闲话者,也有自欺欺人、自相矛盾的嫌疑,不能自圆其说的。 所以干脆也把文学,当作头一件闲事,把那么预谋的宏文舍掉,写成一段闲话,即使挂一漏万,也随他去吧。几年前,带着非常复杂多重的心态和考量,回老家修建了一个既可以遗世独立、又可供体验式教育之需,退可以出世无为、进可以入世谋生的书院。 书院完全根据自己的理念修建,是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理念决定存在的,哲学的一次实践,因此,生而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建立之初,我请求李兴民先生在书院设立个人创作室,作为体验式教育的一项内容。因为我的家乡能拿来作为课程的不多,但文学却是一个。 我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虽然我并非文学圈里人,但几十年对文字、文人、文化有一种真诚的敬畏和信念。兴民先生很高兴地答应了我的请求,又非常谨慎,小心地建议我考虑,是否不设个人的创作室,而是由他协调争取将书院作为固原市作协的创作基地。这就是设立西海固文学教育馆最初的因。 始料未及的是,这样的举动在西海固文学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特别是得到了单永珍、马正虎等一批为西海固文学一生耕耘的文学人,第一时间的肯定和支持,这让我,隐约感到自己,正做着一件正确的事情,并从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价值感和归属感。 后来,在兴民的鼓励和影响下,当地的农民作家李成山、李成东、赵玲等先后和书院建立了联系,积极参与文学创作和交流,从他们的言行中,我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他们渴望被尊重、被倾听、被看见,需要发声、需要表达。 就这样,书院与文学结伴而行,越走越远,变得不可分割。去年十月份,李兴民先生一口气,创作了200多首名为《杨河诗记,或诗记》的组诗,我深受感动。感动的是,兴民不是杨河人,却能为杨河如此用心用力,那么,我又能为我的村庄做些什么?震动的是,我分明地感受到兴民的诗歌是一种全新的,既不同于他以往的创作,也不同于当代所有诗歌的新诗歌。 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我提出了文学杨河的概念和建设中国首个文学之乡首个文学村的设想。文学杨河既是一个文学概念,但也是一个更广泛的,乡村建设的概念。从文学概念讲,它指的是乡村振兴新时代背景下,以乡土性、主体性、实践性为特征的新文学新诗歌。从乡村建设概念来讲,它是将首个文学之乡的,独特资源转化为乡村建设的现实力量,通过文旅融合和九园之乡建设,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进而推动乡村振兴的全新探索。 在文学杨河的感召下,全国各地的一百多名作家汇集在这个平台上,迸发出火热的创作热情,掀起了一个空前的创作热潮,形成了文学杨河这个蔚为壮观、具有极高社会关注度的文学现象、文化现象。不客气地说,这是继西吉被命名为中国文学之乡后,文学西吉的土地上出现的放眼全国、动员规模最大、社会关注度最高的文学事件,是把“文学之乡”落到实处的一次最大规模的行动。 如果能够建成第一个整村推进的文学村,我于家乡可谓无愧矣。就这样,原本寻求遗世独立的人,却开始积极参与到公众的事业上。那些热情而善良的文学人,可爱的灵魂,唤起我内心澎湃的热情,并由此收获了那么多人给予我的无私的爱,无数次感受到生命和世界从未有过的美好。 我觉得,这就是造物对我最大的恩赐。但遗憾的是,由于能力所限,整村推进建设文学村的设想举步维艰,文学杨河的提法也屡遭不可理喻的质疑。 今年,在端午节我们举办诗人节前夜,我们怀着一种郁闷和无奈的心情,将文学杨河正式更名为西部新乡土文学,将立足点放在了广阔的西部高原。我坚信,由李兴民先生开创,并迅速得到全国数百名作家响应和共同推动的西部新乡土文学,顺应时代的要求,顺应了时代趋势,体现出一种高度的文学自信和文学人的时代担当,是经得住历史检验的。 而且我和兴民都相信,我们的努力正在为我们共同的家乡,增添我们这一代人应有的荣耀,就像马金莲老师说的那样,这里将成为西海固文学的又一个出发点,和美丽乡愁的落脚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