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老槐抒幽情1

古寺老槐抒幽情1

2020-08-30    11'32''

主播: 在水一方🍙😸

325 1

介绍:
古寺老槐抒幽情 文/王子兴 小时候的下寺村,我至今难以忘怀。在我的印象中,下寺村的古寺和老槐树就像一壶老酒,醇香厚重,令人陶醉。不久前,我约好友一同探访,再次感受它的古朴与沧桑。在令人敬仰的“邢台四高”学校遗址旁,我驻足良久,她昔日的辉煌更拨动我的思绪,生发绵绵不绝的幽情。 下寺村位于邢台市西部深山,是信都区浆水镇下辖的一个村庄。她座落在白云山东侧一个呈盆地状位置。村前两河相汇的地方叫“二龙戏珠”,又叫“九龙口”。所谓“九龙口”,就是周边有九条山脉汇聚于此,诸如老娘纂zuǎn岭、小寨岭、鏊ào子垴、南垴、风火垴、盘龙栈、东坡岭、铁塔岭、寺沟岭共九条山梁汇聚在这里,群山荟翠,云蒸霞蔚,十分状丽。河水在此汇聚,在前方一个九十度大转弯,忽然间转向下湾村方向隐去。 如今,一条宽敞亮丽的“抗大路”横贯村前,路两旁植满了整齐而美丽的花草。县政府在“九龙口”建设了标志性建筑----“九龙驿站”。驿站前小广场上两个高大的“九龙柱”直插云天,成为该村又一地理性标志。给下寺村平添了威武、秀丽的风光。 据几代老人口述流传,灵岩寺已有千年以上历史。我们驻足寺外寻找历史踪迹,只见门前六通石碑默然挺立,上面字迹早已斑驳不清,仔细辨认,“重修”的字样还能看见,但仍然无法考证其年代。据《县志》记载,上世纪20年代,我党利用灵岩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幽静的环境办起了县立“四高”(第四高小)学校。当时邢台县坪上村人吴玉书任“四高”校长兼简易师范教师。 吴玉书校长于民国初年进入天津音乐学校国立保定高等师范美术专科学习,1920年毕业后投身邢台山区下寺村灵岩寺办学,传播新思想。十几年间,为国家培养出许多有建树的人才。该村夏德义毕业后参加革命,后是北京***干部。浆水村李震宇毕业后参加八路军地方工作团,后任邢台县委书记,第二野战军六纵队十八旅五十三团政委、黄冈军分区政委等。李庆伟毕业后任邢西县长,后至河南省长、陕西**书记。李庆俊毕业后在坡子峪办学,并创办浆水高小,成为浆水中学创始人。张玉环毕业后任邢台县委组织部长,镇远地委书记,贵州省人大主任。还有尚书绅、刘丰 章 、刘丰业、小辉、武百登等等,从这个“四高”走出了多位为国建功立业的人物。 1937年七七事变后,***溃军刘贵堂部、李老本部、万福林部、孙殿英部等等溃军从下寺村前经过,路过这里,都向百姓索粮要钱,他们翻箱倒柜,致使民不聊生。灵岩寺院的“四高”学校也惨遭抢劫,无法生存,只好宣布解散。 太行抗日根据地建立后,我党利用灵岩寺“四高”旧址,于1938年8月恢复建起了“太行抗日公学”。校长是李伟(李光中),八路军工作团及县领导高杨、刘承栋(刘毅)、胡震多次来这里作报告,学校直接受县委领导,为抗日输送了大批人才。“抗公”共办了两期、培养的学生如李重九(南京高级步校**书记)、贾培德(峰峰矿务局副局长)、安学玉(昆明 任政治部副主任)、王永淮(邢台地区农委副主任)、李兆秋(保定市计委主任)等,许多人成为各地区栋梁之才。 灵岩古寺那时成了抗战期间我党的干部摇篮,古寺辉煌的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我们在与下寺村老支书李清海、第一书记李海书的座谈中,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深受感动。 然后我们到街中心瞻仰了千年老槐树。眼前的老槐足足四人合抱。树体中空,只剩半个树身。乡亲们说,几十年前一个春节,小孩燃放鞭炮,引着了树中心朽烂的木质。村民发现后迅速取水扑灭。但是大半树身已经渐渐死去。旁边一妇女讲,另外半边在几十年前朽烂倒地。她说,原先树洞中间空间很大,村民利用这个位置养牛,在树洞中安放了牛槽,拴两头牛在此吃草(牛尾在外)。树下有一盘大碾子,人们在树下碾米磨面,有大树遮阴,十分清凉。 老槐树树冠庞大,能遮盖一亩地面积。村民说,老树慈悲有灵,从不伤人。有次枯掉的树干倒地,人正在推碾子,树干掉下正砸在碾滚上,把人吓了一跳,但没伤着人,也没伤到牲口。还有一次50公分粗的树干塌落,枝干正压在住户房顶,那重量要砸在房上,房顶就塌了。结果树干先落下了一头到地上,重心着了地,房顶却安然无恙。因此,人们都说,老槐树有灵性,四周村民争先往树上缠红布,表示敬仰。有人曾把古槐比作祖母,那是对她的尊重和爱戴。 老槐树顽强生长,不惧风雨雷电,历经千年高龄,仍然翠绿旺盛。虽然只剩半个树身,仍然坚挺在这片热土上,那么高大伟岸。她应该是邢台市最老的一棵槐树吧,她把团团绿色奉献给人们,为人们避荫纳凉、遮风挡雨。你看她树冠上结满了一骨抓又一骨抓的槐籽,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她冠状如伞,撑起下寺村一片蔚蓝的天。她是下寺村不可或缺的吉祥物,是村庄上不可替代的风景树。她更像一位慈祥的老人,辛勤守护者美丽的家园。 老槐树见证了下寺村的变迁。古代该村曾叫过外号——“霍搅村”,意指村民不平稳。后村民嫌难听,改为下寺村。该村夏姓居多,李姓、吴姓、郭姓、刘姓、张姓、马姓等先后迁入此地。是他们一步步创建了下寺村鲜活的文明历史。 下寺村因古寺而民风淳朴,人才辈出;因老槐树而勤劳肯干,安居乐业。近百年来,该村出现了好多典型人物和事迹。比如李自申,医术高超,四里八乡都来看病,对那些贫困人员,他总是少要钱或者不要钱,深受乡民称赞;还有下寺小学人民教师郭生朋,单臂教书30多年,从没有叫过一声苦,受到省政府表彰,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还有胡海棠,照顾下肢瘫痪的丈夫38年如一日,毫无怨言,受到大家的尊重和好评。在恢复高考后,村里出了第一个大学生,叫李清武,毕业后创办了“河北清武动物药业有限公司”,填补了邢台兽药生产的空白,受到省市领导高度赞扬。他还被“北方学院”聘任为兼职教授,被市政府推举为市**委员,成为家乡人眼中的骄傲。 如今,新时代的下寺村,大兴生态文明建设,开发历史文化资源,让古寺、古槐又焕发了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