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读汉服第21讲 丝绸之路的兴盛

云读汉服第21讲 丝绸之路的兴盛

2017-09-27    04'47''

主播: 青 淮

152 1

介绍:
文/高云 主播/青淮 雲讀漢服第二十一講 絲綢之路的興盛 絲綢之路橫貫毆亞大陸中部,自長安始,途經今甘肅、青海、新疆等地進入中亞,沿阿姆河、錫爾河、咸海、里海、黑海至地中海沿岸。數千年間,這條道路連接東西方物質與文化交流,積澱下豐厚的歷史。十九世紀德國地理學家希霍芬在《中國》一書中,首次把漢代中國與中亞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主的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 為什麼叫做"絲綢之路",而不是叫做茶葉之路,駝鈴之路或其它,跟當時絲綢貿易的特殊地位休戚相關。在張騫出使西域,中國通往西域的大路開通之前,中國的絲綢在古羅馬與黃金等價,絲綢因其華麗且稀缺,為上層社會貴族女性所青睞,她們穿著的不僅僅是美麗的華服,更是穿著象徵了至高無上的身份與地位。 直到公元前一世紀,羅馬共和國末期凱撒大帝穿著中國絲綢袍子來到劇院看戲,引起了眾人的議論與欽羡。自此之後,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皇宮貴族均以穿錦衣繡服為榮,這些上層社會人士穿的絲袍,正是來自中國的長安。 中國絲綢一時間成為風尚,殊不知在貿易往來上卻是幾多撕殺。當時中國絲綢運往古羅馬途徑波斯,而中國又嚴禁蠶桑絲織技術外傳,而已掌握此項技術的波斯,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自然密不外傳。於是波斯操縱著中國與古羅馬間的絲綢貿易,從中牟取暴利。 到東羅馬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皇帝執政時期,為擺脫波斯的貿易壟斷,雙方多次發生戰爭。隨後拜占庭與埃塞俄比亞國聯盟,希望埃國代替波斯進行絲綢貿易。再者拜占庭用提高商稅的方法抵制波斯,一時間市面上絲價飛漲。最終拜占庭不得不以每年補貼波斯現金的方法與其握手言和。 同時,拜占庭努力尋求自己生產蠶絲的方法,於是在公元552年派遣僧侶到達中國邊境,將蠶種藏匿於竹杖中帶回國育養。自此蠶養業在東羅馬與中亞地帶廣泛流布。中國絲綢進入西方的腳步得以飛馳。 本节目版權歸屬於北京雲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由北京摩寶時代科技有限公司,山東漢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提供社羣支持,感謝您的收聽,我們下期節目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