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23:你为何而结婚

vo23:你为何而结婚

2016-12-16    16'50''

主播: 凌霏

221 10

介绍:
电影《爱在》三部曲,我想很多人都很熟悉,从相识到相知到相爱,再到婚姻的经典之作。 美国青年杰西和法国女孩赛琳在旅行中认识,产生了炙热的感情,但无奈两人距离太远,再强烈的爱情也无法抵过时空的考验。可命运似乎捆绑了二人的感情线,不断重逢之后,他们最终决定用婚姻来守护爱情,不用再承受分离的煎熬。 而走入婚姻,进而组建家庭,是实现风险需求最好的选择,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爱情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让人产生结婚的念头了。 还记得《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中,Ben和吉妮为什么结婚么?只是因为大学毕业后,吉妮的一句“要不分手要不结婚”。他们的感情在当时并没有自然发展到要结婚的地步,但是吉妮希望事情能更进一步,所以试图通过结婚这种方式让两个人关系的瓶颈得到缓解和某种转机。 听起来似乎是很不成熟的行为,但现实生活中不乏用结婚来解决分手危机的情侣,就像是结婚后总是吵架的夫妻用“咱们生个孩子吧”来解决离婚危机一样。 把婚姻当作一种应对感情危机的方式像是一个赌注,成功和失败的概率各占一半,幸运的话,眼前的问题就解决了,但同时有可能的是,陷入了无法跳脱的禁锢里。 组建家庭其实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找了一个可以分担经济压力的人共同生活,借用《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独白:“一个人是地狱,两个人也是地狱,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好”来审视现在的婚姻生活。 什么时候才是进入亲密关系最好的时机? 我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想要和另一个人开始婚姻生活,那做出这样一个重大的决定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1给彼此一段密切相处的时光 为什么把生活习惯的影响排在前面呢?大家是不是以为两个人的婚姻能否长久取决于价值观是否相同?其实这是蛮大的一个误区,一个研究表明,心理学家发现三观是否相同只是影响两个人刚在一起时的吸引程度,真正能够使婚姻长久的因素是生活习惯。 所以我其实是支持婚前有一段时间的同居生活的,因为没在一个时空生活过一段时间,真的很难了解对方完整的真实的样子。 对于可能有些保守的读者,也建议至少去异地旅行哪怕一个礼拜的时间,还记得钱钟书在《围城》中借赵辛楣之口分享过自己的一些爱情哲学—— “旅行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为朋友。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 这话很妙,足以可见生活细节的和谐与否之于两个人的重要性。 2尊重彼此对于性的态度 本来,天天生活在一起的夫妻难免有摩擦,性生活是最有效的调剂,而如果连这层缓冲都没有的话,很多问题的爆发恐怕难免就会伤及对方,没有任何缓和的余地。 对于坚持婚前不发生性行为的人来说,应该是尊重的态度,但至少要做好婚后相对应对的准备,否则会非常不知所措。 3坦诚彼此的经济状况 之所以把三观放在最后的位置,就是想挑战一下传统观点对三观的过度重视。两个人只要在一些重大基本问题上的态度倾向没有冲突,真的就已经非常难得了。 三观无非是爱情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世界观离生活很远,可以不用太在意; 价值观中主要是对金钱的使用和分配能达成一致就好,不一定是哪方管钱,只要是双方都认可的模式就是最合适的; 爱情观的话,只要彼此的原则底线是一致的,那就可以了。 结婚无疑是一件人生大事,我们怎么思前想后都不过分,关键在于自己认可和相信自己的决定,并且能够为自己负责,剩下的事情就要两个人一起努力了。 希望大家一个人能够享受生活,两个人也能够一起维护多一份的美好。 文:张德芬 感谢收听,期待你对本期节目的评论留言哦~